阅读记录

第118章 赶山鞭[2/2页]

刺汗 大闲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小有灵性的松鼠的。
      牛皋走过这片松树林,来到前几日的一处山崖。这时山谷间传来一阵“嗷呜……”的叫声,悠长绵延,有一种蕴藏其中的王者之威,有点不怒自威的感觉,刚才站在树干之上的松鼠直接傻了,一动不动,这是真正的山中之王老虎的啸声。啸声过后,方圆几里开外,鸟惊兽跑,有大老虎出现了。
      牛皋静气凝神,严阵以待。从山崖间跃过来一只极大的老虎,动作迅捷,片刻之间,已来到离牛皋30步开外的距离。
      这只老虎全身长着土黄色的毛和黑色的斑纹,头上有一个硕大的“王”字,耳朵很短,形状如半圆,耳背是黑色的,中间也有个明显的大白斑。尾巴又粗又长,并有黑色环纹环绕,如同一把钢鞭一般微曲摇摆,身形雄壮,高大威猛。
      牛皋注视着这只老虎片刻,忽然笑了起来。这不是前几天自己放过的那只母老虎吗!此时的母老虎腹部正常,看来已经产下了小虎,身材恢复之后,虎威大发,看起来威风凛凛!
      母老虎此时嘴里含着一个褐色的锦盒,虎目对着牛皋却是发出友好善意的目光,低声呜呜的呻吟着。显然这只母老虎认出了曾经的救命恩人,对着牛皋摇头摆尾,一副讨好的表情。
      母老虎放下嘴里的锦盒,对着牛皋呜呜叫着,将前爪搭在锦盒之上后又放开,然后一步一回头慢慢的不舍的离去。
      牛皋走过去,拿起锦盒,只见锦盒上面三个用小篆书写的大字“赶山鞭”。牛皋幼时也读过私塾,从“三字经”到“千字文”,也不能完全算是白丁,恰好以前学过小篆,所以认识这几个字。
      牛皋一见锦盒封面上“赶山鞭”三个大字,内心激动的有点几乎不能自治。伏牛山千古以来就流传着的一个传说;秦皇造万斤铁牛,运至河南,民间哭声一片,太上老君下凡送赶山神鞭驱走铁牛,后来铁牛化作了800里伏牛山。
      另有古籍记载;“秦始皇筑石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
      古今传说中的“赶山鞭”重现人间,怎不令牛皋激动万分!牛皋有祖传的双锏,但却没有留下锏法,所以牛皋引以为憾。如今这只母老虎感恩不知从大山何处找来了这传说中的“赶山鞭”法,看来好人有好报是绝对是有上天照应的。
      牛皋激动的小心翼翼的慢慢打开锦盒。里面是一个竹帛,解开绢带,缓慢放开,出现了一个画面;一个人手里举着鞭,从右往左扫去,下面有文曰;横扫千军。
      再翻开又是一个图画,一人举鞭从小往上撩去,下面有文曰;举火撩天。
      最后页也是一个画面,一人举鞭从上往下赶去,下面有文曰;赶天驱地。
      每个图画招式下面都有口诀和练法,一共只有三招,三招炼成,天下无匹。
      锏为四楞形,鞭为六角形,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武经总要》曰:「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
      鞭锏通用,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力量型兵器,非力量奇大者无法使用。自从汉朝和隋朝发扬光大以后,鞭和锏就成了名家的兵器。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擅长使用双鞭,秦琼善使双锏,后来这两个名将成为老百姓喜欢的门神了。
      而这套“赶山鞭”虽然只有三式,但包含了挡、摔、扫、盘、板、戳、拨,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尖等技法,牛皋此后潜心练习,配合自己天梯瀑布练成的绝顶内力,手持双锏,纵横天下,终成一代高手。

第118章 赶山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