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出门,你一定得想着带上身份证、或者护照,古人也不含糊,住客栈一样得登!记!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一种、为了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簿籍登记制度,秦始皇下令:男子,不论是否成丁,一律登记年龄。古人开房也要身份证明,不仅需要,而且查得很紧,没有“介绍信”只能睡马路。
古代的中国虽然无法信息化管理户口,但很早以前就有完整的户籍制度。为了证明和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古人发明了“路引”、“门券”抑或“鱼符”、“牙牌”之类证明身份的腰牌。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古人的防伪技术是非常差的,因此经常出现假冒的身份证。
大部分古代中国人很少有出远门的机会,只有少数人有这个需求。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都会持有“符节”或“符卷”,这种“符”、“节”、“卷”等,都是早期入住旅馆的身份证明,这些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后来的“驿卷”、“信牌”也都属于旅行凭证,如没有旅行凭证,是无法入住旅馆的,尤其是官办旅馆根本不可能接待。
当然,在小说里出现的荒郊野岭的客栈,比如孙二娘开的人肉主题客栈、李凤姐开的美女主题客栈,理论上说,由于天高皇帝远,应该是不需要的。
和现代一样,客人入住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称为“店薄”,或“店历”要妥善保存,留底备案,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验。而且没这种登记制度,来客要登记姓名、籍贯、职业以及到何处去、干什么事,都要一一登记在案,官役衙差要时不时地去检查,一到夜晚不准客人进出,直到天亮方可,规定寺庙和普通百姓家不得收留外乡人住宿等。《马可·波罗游记》中,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当时元大都今帝都看到,所有客栈和旅馆的老板,“要将投宿的客人的姓名写在一个簿子上,注明他们来去的日期和时间,这种簿子每日须交送一份给驻在方形市场的那些官吏。
第二;古代客栈有哪些种类?
中国古代旅馆种类繁多,称谓不一。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机构建置、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人们对旅馆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古代旅馆在各个时期的称谓也不尽相同。
商朝后期,为适应走南闯北的商贾的食宿需要,一批“客舍”“客馆”相继出现。秦汉时期设立的“驿传”则是专供传送邮件公文和来往官员居住的旅馆名称。
汉代,旅店又有了较大发展,长安城里修建有140多所“郡邸”,还建造了“蛮夷邸”专供外国使者和商人食宿。
晋代京都到各州的驿道每40里有“驿”,每20里有“亭”,不仅供过往官吏食宿,而且也对百姓开放,这就有一点商业旅店的性质了。南北朝时,出现一种新兴的旅馆——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货和交易的场所。其时,洛阳还开设有“四夷馆”,招待四邻各国的贡使和客商。
据考证,“旅馆”之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代诗人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曾写道:“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到了宋代,旅馆名称繁多,有四方馆、同文馆、来宾馆、都亭驿等等,并出现了专为客商存货的货栈“榻房”。
唐宋以后,旅馆的分工和接待对象的划分更明确,各地出现了专门接待学子的“状元店”、“高升店”。有专门接待商人老板的“广源店”、“万隆店”;有面向杜甫这样一直很忙且四处游山玩水的驴友和一般游客的“悦来店”、“吉顺店”等。
第三;客栈是否分等级?房间呢?
从《周礼》所记来看,早在周代中国的旅馆业已很发达,而且似乎是“连锁式”发展。如周王规定,有“国营招待所”性质的“驿亭”,要求每10里有“庐”,即简易房舍;每30里要设“路室”,以供休息;每50里的市镇要设“候馆”,候馆即可以入住的招待所。
现代流行的城市旅馆、家庭旅馆,在先秦时已出现,主要有“馆”、“寓”、“舍”等。这些旅馆档次和功能区别明显,以供不同身份的旅客入住。
“馆”比较高级,用来接待贵宾,如“国宾馆”、“诸侯馆”,这类旅馆都是官办的。
当时的诸侯国一般都设有这样的高档宾馆,如鲁国有“重馆”、赵国有“陶丘之馆”等。“寓”、“舍”这类旅馆则主要为普通商旅服务,以民办居多,“逆旅”、“客舍”,都属于这一类。
古代也有豪华套间,古代客房亦分出不当的档次,同样有“豪华间”、“标间”、“多人间”的区别。当然,在古代不是这样叫的,宋元时期,豪华间叫“头房”,明清时因为出差官员多住这样的上等客房,又称为“官房”;普通或较差的房间则叫“稍房”、“陋室”;多人间则称为“通铺”、“大铺”。一般来说,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天号、地号、人号、通铺,柴房和马圈……
悦来客栈是这次活动的主办方,为了扩大这次“花魁”选举的影响,悦来客栈还联合了京城歌舞界的龙头企业“芒果”娱乐。“芒果”娱乐旗下有总多艺人。还拉上了官方机构教坊并邀请了西夏蕃学教授赏羽原,大理高僧段名德等人。
第145章 ;悦来客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