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的战略纵深体系,而从航拍的照片上看下去,又仿佛一串错落有致的珍珠项链,完美地锁住了南海汹涌的波涛!
另外,从战术层面上来讲,由于填海造岛的工程量浩大,历时也需要很久,所以,在漫长的建设期内,华夏还需要一支能够灵活机动地将海空力量投送到这些海域的队伍,这才是万全之策。
毫无疑问,执行这项任务最好的选择,就是组建一支航母舰队。
但很可惜的是,航母,对此时的华夏来说,依然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梦想,尽管包括谭振华在内的很多有心人已经为华夏自行建造航母做了很多的准备,甚至还有一艘完成度相当高的“瓦良格”号就停在长江口,但要想完成这条船,对华夏来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瓦良格”号上原本的很多设计根本不符合华夏海军对航母战术体系的理解,如果以这艘船为底子改造的话,要动的手术可不小。
另外还有舰载机,谭振华虽然早在几年前就和陈义坚一起推动了在“飞豹”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型舰载机的项目,又有卢赫生这个“超级外挂”加持,但对华夏来说,研制一架舰载机,还是太难了,“飞豹”的整个机体都需要做结构补强,还需要增加机翼面积以适应上舰对升力的要求,这就导致整架飞机的气动外形都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较大改动……
即便是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舰载型“飞豹”的首飞,也要等到1995年之后,而定型更可能需要再等上3、5年,因为这型战机的试飞科目无疑将大大多于基本的陆上型号。
这么算下来,即便以海军内部目前呼声最高的改造“瓦良格”号的方案来实施且整个项目进展顺利,在期间未出什么大问题的情况下,华夏装备首艘航母的时间,也肯定要到新千年之后了,而航母的整套战术对华夏海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拿到船到训练出一批合格的指战员,具备初始作战能力,最起码又得3~5年,随便算算这时间表就要排到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去了,可现在才1993年,难道这么长的时间,就靠那条“临时航母”硬撑着?
讲真,当年谭振华把“郑和”号开到南海的时候,海军上下看这条船都是打心眼里喜欢的,这船来的实在太及时了,正好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可时过境迁,5年过去了,现在很多人再看这条船,未免就有些嫌弃的意思——话说这货毕竟是一条货轮的底子,跑得太慢,完全没有跟随舰队行动的能力,除了搭载的“海鹞”战机,就连一丁点自卫的能力都没有,而且它最上层铺设的耐高温高强度钢板也是当年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临时凑数的东西,5年的操作下来,眼看着就顶不住了,是以海军方面干脆就拿这船当成了一座半固定的海上平台,自打它来到南海之后,就从来也没挪过位置,想指望靠它挺过这接下来的十几年,那是非常不靠谱的。
于是,在这次会议上,谭振华提出了购买前苏俄“明斯克”号这一让一众华夏海军高级领导都惊诧不已的想法!
第1562章珍珠岛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