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他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哪怕提起自己最后的结局,也没有任何起伏。
徐惟想起自己收到消息后,立刻让罗平去拦住,却没料到最后是被云怀反算计一场。
“先前没想明白,此刻你在我面前,我倒是觉得那夜之事清楚了几分,你早就该在我把云栾支走,就该算到皇甫千敬跟我搭上了线,皇甫千敬派人来与你抢金矿之事,你更是一猜便知,你光明正大暴露自己的心迹,逼得我急派人去夺那批金矿,结果便是罗平与皇甫千敬的人厮杀在了一起,而罗平与皇甫千敬夺的不过是一堆空箱,那些金矿早在他们打斗之时,被你悉数运走。”
他面色微沉:“最后,即使罗平抓到了你,也只不过是一个你罢了,你早料到自己一旦为李君泽处理此事,就不会有活命的机会,所以你算尽一切,到最后,除了你这条命,你没有辜负李君泽的事一分,他,是你真正的主子。”
他犀利看向他。
云怀苍白的面上一片淡然。
“我从未想过你会是大?人,”徐惟眸渐复杂,看着云怀:“更是大?权倾朝野的丞相长子。”
云怀自嘲轻嗤:“不过是一个庶出之子,有何可说?”
徐惟看着,第一次露出这样明显情绪的云怀,陷入了听过的传闻。
大?丞相,韩忠,原本是世家的青年才俊,是原丞相云齐的学生,云丞相非常看重于他,把自己的嫡女云幽许配给他做了未婚妻,谁成想没多久,韩忠竟然向大?皇帝举出了云丞相与夏凉联络,通敌卖国的罪证,一时震惊全国,云丞相一家也满门抄斩,韩忠向大?皇帝陈情,自己与云幽已有婚约,求大?皇帝饶她一命,大?皇帝因为韩忠大义灭亲之举,格外恩赏了他这个请求。
后来韩忠履行了婚约,却因为云幽是罪臣之女,而只能以妾室身份入门。
一年后生下韩忠的庶长子。
当时,韩忠已经节节高升,更在两国邦交之中,与夏凉皇室联姻,娶了夏凉公主,那位公主也怀了身孕。
当时的人,提起云幽和那个孩子都忍不住惋惜,若非云丞相犯下通敌卖国这样的大罪,云幽该是名正言顺的韩夫人,而那个孩子也该是身份贵重的嫡长子,而不是这样一个出生就十分尴尬的地位。
徐惟依稀记得传闻中,那个云幽在生下孩子三年之后暴毙身亡,那三岁大的孩子养在韩家也没人知道他的事情,年年韩家的宴会上,从没见过那孩子的出现。
有些事情,不需人见,也能猜测出几分。
徐惟看着面前,俊美疏离的男子,依稀可见当年他十一二岁,躺在地上,浑身是伤几乎没了气的样子。
若是韩家有他的一席之地,他又何必跟着李君泽来这里走一条绝路。
“如今你孤身一人,将要陷入死地,你可有后悔?”徐惟怜惜问道。
凭云怀的聪明才智,就算是庶出,想要在韩家谋一条出路未尝不可,或许平庸了些,但总好过就此丧命的好。
更何况,韩忠既然不惜在云家满门被灭之时,去保下云幽之命,就绝对是对云幽动了真情。
云幽留下的孩子,想必韩忠定然也不会真的,看他丧命在韩家后宅之中。
“自从当年离开韩家的那一刻,我就只姓云,此生只终于那一人,这种道理长老该比谁都懂,若是有一日长老为了温从年而无路可走,我想长老与我此刻一样,既然决定了,就无甚可悔。”云怀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徐惟听得默然,半晌,他抬手,再为云怀倒上了一杯酒:“十多年的父子之情,你有什么心愿,我可以答应你。”
酒香扑面,云怀看着酒杯薄胚,眸光依稀渐深:“若是可以,请长老将我水葬。”
徐惟苍老的手,微颤。
他敛眸,掩住心头翻涌的情绪:“为何?”
云怀目光飘远:“当年我踏出大?的那一刻,殿下曾向我许诺,等来日,必定还我云家满门一个公道,让我母亲得以安息,我一直以这个信念活着,现在,如果我注定等不到那一天,那我唯一的希望,便是回到我母亲的身边,我们母子活着不能在一起,死了我总是不愿意分开的。”
他喃喃:“我想若是水葬,河水知我意,它会一路向西,带我回去,一个漂泊在外十多年的游子,他注定要死,也应该死在回乡的路上。”
屋内静默下来,窗外凉风河水浮荡,丝丝水声伴风入耳。
“好。”半晌,苍老的声音低沉道。
云怀站起身,举杯:“多谢长老。”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徐惟闭眸,长叹一口,挥手:“走吧。”
他弯腰,沉肃朝徐惟一揖
白衣清隽的身影,踱步过厅前,推开门而去。
他放踏过门槛,里面传来压抑的声音:“你应该知道,皇甫千敬不仅把金矿的事告诉了我,也同样告诉了官府,津淮帅司从前日便派了人过来调查码头,就算那批金矿被你保了住,但你也只是白费功夫,东西离不开江州,你到底是枉送了性命!”
云怀并没转身,唇淡扬:“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啪嗒!”
屋内,传来东西落地,碎瓷之声。
云怀神色淡漠,随廊下等候的两个侍从,坦然离开。
夜深人静的河边,凉风袭袭,凄迷的月光映着一身雪白锦袍,俊挺清隽的身体似夜里昙花,绝雅而脆弱。
“先生,请用。”侍从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壶酒和一个酒杯。
月光洒在酒杯上,其中润泽的酒水,看起来却让人,无比生寒。
云怀抬手,把目光落在那酒杯上,杯底些许茴香碎末,让他将要拿起酒杯手,微颤。
侍从低声道:“长老曾听说,茴香有回乡之意,北方有习俗,凡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回乡之时需得饮下茴香酒,上苍会保佑他,顺利回乡。”
第十五章 北有茴香,送子还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