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周边并不是一个粒子,所以很多粒子相互纠缠在一起都想占领这个区域最终却谁也无法填充空白区。大家在争抢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着庞大深海传来的初力,由于数量众多这些粒子不断的传播初力,即便气泡空间会逐渐变小,粒子力量逐渐变大,他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填补空白区,当然也就无法成为射线粒子。
      就这样深海里出现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气泡,这些气泡并不是原地不动,它们会受到“深海”的影响整体向压力小的方向移动,气泡有大有小承受的压力也有大有小,移动期间它们会通过相互干扰,相互缠绕,合并吸收等方式来抵抗压力,这期间有些气泡越来越大,粒子越来越多,粒子力量越来越大,合并过程越来越激烈,因而合并时产生的射线粒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相应的,气泡变大后,表面粒子承受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巨大的压力传到气泡内部迫使气泡内部粒子变成了“终极射线粒子”这些粒子从气泡内部强行突破喷射出去向深海的边缘逃去,当终极射线粒子逃逸后,气泡外侧则会补充新的深海粒子,久而久之这些补充进来的粒子与原始的快速粒子组合起来包裹在了气泡外侧形成物质,随后逐渐演变成更种各样的天体。
      综上所述,行星属于完全被物质包裹住的气泡,恒星是没有完全被包裹的气泡,黑洞就是没有物质包裹的气泡,也就是说任何天体的中心都是一个黑洞,大黑洞外围无法形成任何物质与深海压力保持着平衡,小黑洞外侧有少量物质堆积演变成太阳,小太阳演变成行星,小行星外围物质太多太厚,黑洞无法将超级粒子排出最终被强大的深海压力压碎,物质崩塌引发巨大的爆炸,爆炸后超级粒子被释放又会有机会制造更多的黑洞,如此循环往复宇宙便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
      由此可见,物质的出现与深海相撞产生的压力密不可分,物质只出现在有压力(达到一定的密度)的地方,巨大的气泡形成天体,只用有几个粒子的超微型的气泡则形成质子或中子逐渐演变成物质,而深海外侧那些没有压力和压力不够的区域则无法形成任何天体和物质,那里的粒子还保持着非常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它们不会与其他粒子产生任何互动。
      也就是说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出现都是源于两片或几片深海的碰撞,但随着碰撞结束粒子力量外泄,深海内部压力逐渐平衡,位于其中的粒子又恢复了充分的自由,那时物质不再需要抵抗压力便会逐渐分散消失,而宇宙中只是多了一个更大的死气沉沉的深海而已。这就是环彩星的宇宙大统一理论“深海理论”也叫“量子压力论”。
      高江越明白了物质的起源后没有获得真相的兴奋感觉,反而心中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有的天体在深海中诞生的那一刻,就一直奋力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然而获得自由后,粒子没有了牵制没有了束缚也就没有了形态,好像失去了目标各奔东西像散沙般慢慢散去,大家变得平等自由却毫无特点失去了自我,这就是我们身上这些粒子们追求的目标么?
      这就像黑夜里的烟花,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啪”的一下带着各自的力量与特点挣脱束缚,绽放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花朵照亮整个天空,但一瞬过后大家都获得了自由便失去了动力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虽然气泡从产生到最终的自由只是宇宙中的昙花一现,可这个瞬间对于生活在气泡上的生物来说已经足够长了,我们是为了抵抗压力获取自由才来到这个世上,可那个没有特点的自由真是我们想要的么?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这真是个头疼的问题啊!

四十一、深海星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