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十六节 铁路[1/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八十六节铁路
      1933年,农历新年前,随着四川的二刘内战结束,年节来临,全省各处开始变得热闹、喜庆。
      加上四川省政府和善后督办,都开始着力赈济灾民,同时考察旱情,准备制定应对策略,所以这一个农历新年,到比人们预想中的要平和很多。
      现在的旱情怎么样,四川人自己大都有点了解,严重是严重,只要有粮食赈济一下,还是能挺过去的。至于旱情,在各方大力投入之下,肯定也可以适当减轻,如此良性循环之下,明年的情况,应该会逐渐缓和,
      大多数人,都对过去的一年深怀恐惧,但也同样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
      临近重庆的綦江县,年前还只是一个破败的小县城,但是新年一过,这个小城就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大量的卡车、马车,源源不断的将很多人员和物资运送到县城,城里堆积不下,甚至在城外搭建仓库、帐篷暂时安置。
      本来也有一些县城的地头蛇,看到突然来了那么多陌生人,那么多宗的物资,想去敲诈一笔,收收好处费。不过走进一看,发现那些物品上面大多印着川康西南边防公署的字样,这些人顿时脸色大变,立刻退缩了。
      而随后来到綦江县的人马,立刻让很多混混,开始庆幸自己没有行动了。
      整整几万人正规军,竟然陆续进驻綦江县,并且在城南靠近贵州方向,修筑起营房驻地起来。
      看番号,正是范哈儿的第四师和他手下的几个保安大队,还有其他几个小军阀的兵马。
      原来那些都是新进大军阀范哈儿的东西啊,他们只是小混混,当然不敢招惹这位号令全川袍哥的大爷。
      1933年正月,范哈儿带领他的第四师,经过正常行军,顺利抵达綦江县。
      綦江北倚重庆,南接贵州,是重庆联系贵州、云南、湖南、广东、广西、的重要通道,也是渝南及黔北毗邻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
      綦江境内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储量超过10亿吨,铁矿储量近1亿吨,石灰岩储量4460亿立方米,水能可开发量105万千瓦,天然气、石英砂等储量也很大。綦江河系境内第一大河流,为长江一级支流,航运非常便利。
      这么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地方,范哈儿当然要十分重视。
      所以虽然他治下的县市中,泸江和宜宾都是更大更繁荣的城市,远比现在的綦江县要发达得多,生活也更便利,但是范哈儿最终还是选择了綦江,作为自己行营驻地。不仅将自己的第四师新驻地设在了綦江,还将他的公司总部,从万县搬迁到了綦江。
      对外解释,仅仅是因为这儿靠近重庆这个繁华之都,但实际上,考虑的方面可就多了。
      綦江资源和地理位置,很适合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基地,也可以作为重庆的卫星城发展,而野心不至于西南一小片地区,时刻注意着重庆和成都的范哈儿,现在正是准备立刻开发这儿,真正则是进取那两个更大的城市。
      去年和平协议一签定,范哈儿就发出了好几份电报,照会上海的苏庆祥等人,准备在綦江这儿探矿、建厂,让他们直接从上海采购好设备,直接运来綦江建设。
      同时还在上海、南京等地,大量刊登广告,提出优惠条件,吸引大家来綦江和他治下其他地区投资设厂。还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技术人员,吸引他们来四川发展定居。
      套句老话,就是吹响了西南大开发的号角!
      上海、南京等地,工商业当然那比西南要发达,但在看到范哈儿的优惠政策后,真正愿意到四川投资设厂的,却还是不多。即便范哈儿又特意鼓动记者,在报纸上暗示东部沿海容易受到日寇入侵,应该在西南三线设厂,还是响应者寥寥,多是一些看重优惠的小企业,原来闯一闯。
      不过也不是真没大商家来川,其中几家,还是真正的庞大商贸集团。
      在得到范哈儿实力大涨,成为川康三大军阀之一的消息后,向来和他交好的哈同家族和沙逊家族,最先作出反应。
      新年前就秘密派遣了人员来四川,约见范哈儿,表示愿意支持他在四川的发展。等到一年一过,范哈儿提出开发治下几县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时候,又是他们,最先响应号召,决定在綦江等地投资设厂。
      而范哈儿也深明千金买骨的道理,立刻宣布,给哈同和沙逊家族的企业免税三年,作为他们积极相应的回报。
      这样的优惠条件,当然是投入越大,收获越多。作为上海滩最大的两个犹太家族,经济实力何等雄厚,他们本来只是准备随便设几个工厂,表示一下对范哈儿的支持,现在听到这样的好处,立刻决定增加投资,准备建设好几个大型工厂了。
      范哈儿看到他们的投资规模后,也是暗暗乍舌,火电厂、自来水厂、药品工厂、纺织工厂、自行车厂等等好几个,产值规模且不论,估计光是第一年的税费就在几万大洋以上,这次三年的税收免费,起码可以让他们节省了几十万大洋的支出。
      因为准备搞大开发而投资了不少钱的范哈儿,甚至有点感觉心痛。
      好在那两大家族,也是很识时务的,受到了范哈儿的优惠,随即也用实际行动,再次进行了回报。两家的密使告诉范哈儿,他们准备在他的辖区内投资建设一条小型铁路赠送给他。
      听到这两大家族的回报措施,范哈儿激动万分。
      他不是没想过建设铁路,实际上早在去年,范哈儿就已经悄悄在准备修铁路。只是这铁路的修建,他是完全白手起家,相关的人员和配套设施准备,就足够忙上好几年了,更不要说进行勘测和实际修建了。当初刘湘在重庆修建一条几十公里的铁路,就花了他好几年时间,已经很好的说明了问题。所以范哈儿即便非常期待早点动工,却是拖了半年,连基本的准备工作都还没完成呢。
      现在哈同和沙逊家族出面,表示愿意修建铁路,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两大家族的产业,可不仅仅是局限于上海一地,尤其是沙逊家族,上海的那位沙逊先生,虽然财富上曾经被哈同超过,但他仅仅是沙逊家族的一员,他们整个家族的实力,绝对不是爆发户的哈同所能够比拟的。沙逊家族在印度,在欧洲,仍旧有大量的相关产业,其中在修建铁路上,从勘测到修建,完全有一套他们自己的独立班子,几乎是只要计划一确定,就能马上动手、动工,而哈同家族只需要在后面提供一下资金和建筑工人好了。
      范哈儿立刻亲自致电沙逊和哈同夫人:
      “范某愿意投资配合铁路修建,亦允许成立铁路公司,进行营运收费!”
      修建铁路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一旦成功可以使用,那它的收益,也是非常巨大。范哈儿这样个答复,等于和后世的民间投资修筑高速公路一样,允许他们收费进行投资回笼,让本来准备把铁路作为礼物的两大家族非常意外。
      毫无疑问,这样相对来说让范哈儿丧失了一部分能到手的经济收益,但对比这个年代其他外国人来中国修筑铁路,还是要好了很多。他们不仅要成立铁路公司,还要相关铁路权益,其他附带条件更是多多。
      收到答复了沙逊和哈同夫人,也是极为高兴。
     &nb

第八十六节 铁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