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八十四节 为了战乱中的学生[1/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百八十四节为了战乱中的学生
      1937年3月24日,日本派遣70艘军舰来华,拟在青岛大演习,以中国为假想敌。4月1日,日本海军省野村勘察塘沽港形势。2日,日海军武官集天津会商,议决兴筑塘沽港口。
      4月16日,日本外务、大藏、陆军、海军四大臣会议决定《指导华北的方针》文件,强调要使华北地区“实质上成为巩固的防共、亲日满地带,并有助于获取国防资源和扩充交通设备……”。25日,华北日本驻屯军开始在天津、北平郊区及通县附近地区演习。5月8日,日本关东军向热河增派一旅团兵力。
      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明显继续蚕食中国的行动,国民政府方面,终于作出强硬的正面反应。
      老蒋在国民党中央和其他派系首领内部商讨后,决定对日采取积极行动,并且在会议后特别致电通知了范哈儿和中共、西安三方面。
      1937年6月1日,国民党政府禁止满洲航空公司系统惠通公司飞机在华北飞行。4日,国民党政府要求日本撤除天津日军用无线电台。
      这毫无疑问,是近几年来,国民政府对日最强硬的反应了。
      但也许是国民政府和老蒋以前的软弱行为太多了,这一次国民政府的交涉行为,并没有引起日军的重视,最终也没有得到任何正面回应。飞机照旧飞,电台照旧用,而且基本是军事用途,目的不言而喻。
      日军反而在6月21日,由华北日本驻屯军司令部成立临时作战课,以准备侵华战争。6月25日,日军在芦沟桥一带不断举行夜间演习。几次和二十九军发生对峙行为,战事一触即发。
      到了这个时候,清楚历史的范哈儿,反而放下心来,不再顾忌这个顾忌那个的担心。
      能做的准备,基本做了,其他事情再想做,也基本来不及了,棋子已经部下,就看最后的决战了。
      1937年7月1日,范哈儿和刘文辉达成正式协议,通过《川渝军政一体化协议》,刘文辉仍旧挂职四川省和西康主席职务,而范哈儿,则得到国民政府新授予的川康边防司令职务,掌管两省全部军事力量,成了名副其实的川军司令。
      新任的川军司令官范哈儿,任职后的第一件时间,就是在答复完省议会质询后,顺便到成都的四川大学进行巡视、拜访。
      随着华北和华东地区局势紧张,在范哈儿和重庆大量民主人士的号召下,整整三千名华北学子,离开京津地区,来到四川和重庆等地求学。
      这样仅仅三千名的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分了一半人进入四川大学,还是让整个大学热闹了不少。
      看到一排豪华轿车陆续开进四川大学校园,那些行走在校园大道上的学子,立刻注意到了这一情况。
      “是哪个大人物来学校了?”学生中有人好奇的问。
      “你是新来的吧,看那车牌就知道,这是范督也就是现任范司令的坐车。不知道他这次来学校做什么!”旁边另外一人明显是川大的老学生了。
      “哦,竟然是范司令!不管他来学校做什么,大家都过去看看,现在日本人在华北这么嚣张,我到真想问问这位范司令,这样的局面何时是个结束。”
      “对!去问问范司令,我们对日本要退缩到什么时候。”
      几个学生一商讨,就决定追着范哈儿的车队而去。
      这样的商讨,几乎很快就在大多数学生中间发生,大量的学生朝范哈儿的车队行进方向涌去。
      受大量民主派和爱国者宣传,西南三省一区,尤其是川康一带的学生,对于国家时政都比较关心,而且态度比较激进。也许是手日本势力影响较小有关,这儿的人大多对日本态度比较强硬。受此影响,大量从华北逃难来到川康的学子,也更多的积极参与到时政讨论中来。
      范哈儿这次来,本来主要是为了考察一下学校早就在进行的新校址建设,让校方做好抗战后,允许大量内迁大学师生的安置工作。其他也就是想再招募一些学术精英人才,到自己的工厂和研发单位去,进行抗战准备支援工作。
      在此前,国立川大的校址分散在成都城的清贡院、尊经书院校址等地。任鸿隽任校长后选定了望江楼附近的新校址。在范哈儿的财政支持下,本来一直财政不拨款无法兴建的任鸿隽,终于比历史上提前一年,先于望江楼之侧、锦江之畔,开始了新校址建设,到了今年,新校址已经完成了基本建设。
      不仅是学校本部的学生完全可以容纳,甚至还能再桌椅足够的情况下,再接纳几千学生临时就读。
      范哈儿对此极为满意,抗战爆发后仍旧能坚持读书的学生,也许不会特别在意要什么样的享受,但能有一个起码的教室,还是肯定能令他们学习更加用心的。范哈儿知道,那些来西南仍旧学习的很多大学生中,后来出了不少名扬海内外的名家、大师,自己今天一点小小的心意,也许就会成为那些大师人生道路上的最大推动力,被他们所牢牢铭记。
      实际上,除了四川大学外,范哈儿还在重庆、昆明、贵阳等地几所大学中,同样开战展了这一类学校扩建工作。到了1937年7月,完全可以容纳新增几万余学生的正式就读。如果挤一挤,在临时安置一些建议设施的话,再翻上一倍数量的学生,也能容纳下来。
      历史上,逃到西南仍旧坚持学业,并且在后世名声很响亮的,主要以西南联大能大学生为主。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忽视了下面的基础教育层次,高中生小学生,他们同样在避居西南的时候,坚持进行学习,而且他们的学习条件,同样很差。
      范哈儿现在扩建西南的几所名校后,使学校的学生容纳量大增,将来允许教学的范围,自然也包括那些高中生和小学生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艰难也不能忘了读书,前辈子自感读书不足就去当兵了的范哈儿,对此分外在意。
      好在四川军阀有重教育的传统,范哈儿在学校事务上的这番行动,不仅赢得了一片好评,还得到了刘文辉、刘湘等老川军将领的大力支持,不仅捐钱捐物,还在政策和物资供应,尽量帮忙,让范哈儿省了不少钱。
      不过范哈儿对这方面早有预算,一看钱有多余,马上决定再采购一批衣物。那些逃战乱到西南来的学生,身家肯定不会多,范哈儿这批衣物,可以提供给每位学生一套黄布制服,学生帽一顶,绿色松紧绑腿一付,黑色棉布大衣一件,旧轮胎底的胶鞋一双,粗皮鞋一双等装备。
      这样的安排,范哈儿并没有隐瞒川大校长任鸿隽,考虑抗战以后事务众多,自己可能无法照顾那些学生们的事务,他基本上早早就把这些东西,跟川大校长任鸿隽交代清楚了。
      对于范哈儿这么热衷助学,川大校长任鸿隽也很是感动:
      “川中多军阀,扰乱政局、败坏民生,我素以之为耻。但川中将领,爱乡土、重教育这一点,却也是其他任何军阀都不能相比的,相对让我能够接受一点。范哈公今天这番行动,完全可以媲美刘文辉主席关于县政府不得比小学豪华的命令,足以让以后的历史牢记你的功勋了。”
      对此,范哈儿只是谦虚的笑了笑。
      人家刘文辉是从骨子里的重视教育,自己却是有目的的进行提前准备罢了。只是相比较而言,刘文辉的重教育,能真正起到的效果,却也绝对不是自己这番行动所能相比的。
      只是范哈儿才从校长室一出来,却是发现自己的车队外面,竟然已经围了不少的四川大学学生。
      已经升级为警卫团长的三麻子,

第一百八十四节 为了战乱中的学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