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四十七节 回重庆[1/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二百四十七节回重庆
      老蒋的安慰,并没有让范哈儿就此开怀。
      他在南京保卫战过程中,可是很清楚日军对于军旗的疯狂,虽然早早就侦测到,南京城中包围的部分日军,在中国军队总攻开始前,就被松井下令焚烧军旗,但是还是有几面没有焚毁,随后交战过程,一旦军旗所在部队遭到强攻,就立刻引来周边日军的疯狂反应,甚至完全不理智送死的进攻。
      “日本军旗,别人不能缴获,我却是一定要缴上一面!”范哈儿冷笑着做了一个宣言。
      “呵呵,那就要拜托范哈公,多多在战场上奋战,为国家缴获一面日本的军旗了!要是利用的好了,日军的军旗,可是很能作为战场上一个大威力道具的呢。”老蒋也很是不安分的鼓动。
      这位留学日本的委员长,对于日本人并没有好感,想想要是真能缴获一面日军的军旗,那样是怎样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这位委员长脸色也忍不住露出一丝兴奋。
      日军之所以重视军旗,因为它是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最高物化形式。年后在当时的伪满和蒙古边境爆发了苏日诺门罕之战,从8月20日苏军发起进攻到30日停火,10天时间内,关东军阵亡了18万人,第23师团和第7师团大部分建制联队都被彻底歼灭,日本陆军遭遇到了自成军以来最惨重的败仗。在此情况下,日军仍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死亡攻击,因为听说第64联队等被歼后,关东军和第6军最担心的不是山县武光联队长等人死没死、怎么死的,他们最担心的是军旗是不是完全烧掉、有没有落入敌手。关东军在这之后又调集了第2师团、第4师团和其他直属部队,企图来一个大反攻,军旗下落不明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9月24日,日军终于在747高地发现了第64联队山县武光、独立野炮第13联队伊势高秀两个联队长的尸体,还发现了尚未完全烧毁的第64联队的军旗(炮兵联队无军旗),从旗手的衣袋里还发现了军旗的菊花御纹旗冠。这一发现,使第6军和关东军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士兵死了多少,而是军旗:最令他们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是军旗是否落入苏军之手。因为对他们来说,丢失军旗是关东军的奇耻大辱。更重要的是,丢了军旗也就意味着丢了自己的面子。关东军计划的“二期作战”也好,“战场清理”也好,其中的一个潜在的因素,或者说是说不出口的目的,就是寻找下落不明的军旗。
      而参战的日军第7师团,由于师团长园部和一郎中将对这场鸡蛋碰石头般的战事没有信心,事先要求所属联队把军旗都留在了驻地齐齐哈尔。虽说3个联队也没剩下几个兵,但按照日本陆军的理论,这些联队不能算被歼灭,还可以重建,为此第7师团还大大地庆幸了一番。
      范哈儿要是缴获了军旗,拿它做文章,还真能成为战场上一个有巨大作用的道具。
      送走了那位精通日本事务的委员长,范哈儿却还是不得不忙着处理南京的城防工作。
      鉴于南京保卫战已经胜利,他这个第七战区长官,战区下辖驻防区域,也顺利的从武汉为中心地带,转移到了以南京武汉一线一大片地区。
      一旦接受了战后残破的南京城,范哈儿和他手下部队,需要忙得事情可就多了。
      不过还算万幸的是,起码日本人没有马上对南京再次发动进攻,这让他多少有了可以修复工事,重新建立阵线的时间。
      要是这个时候日本人就马上发动第三轮攻击,那范哈儿也许无奈之下,还真的只有像台儿庄战役一样,在胜利后就再次撤出胜利区域呢。
      此时的日本,之所以没有进攻,一是增援兵力正在聚集之中,而接受了南京惨败的大量部队,也需要改组整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法美三国的正式干涉照会,再次刺痛了日本高层的神经,他们不得不切实面对已经有泥潭迹象的侵华战争。
      历史上从1937年后的4年间,日本的侵华战争成为日本近代史上空前长期、空前大规模的战争,使日本陷入根本无法预卜的泥潭。由于战争,兵力和军需品的消耗,国内经济的凋敝、国民生活的窘迫等日趋严重。因为企图通过侵略东南亚,获得资源来扭转这场战争的僵局,于是日美之间形成了对立,日美太平洋战争是日中战争的延伸和扩大。
      即便是最偏向日本的观点,也认为,直到汪精卫於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帮助日本大幅巩固了占领区,使占领区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得以逐渐恢复,日本在华的收益才逐渐转向收支平衡。在次之前,日本从1937年开始侵华战争,持续交战之下确实是入不敷出,大量消耗兵力后完全陷入了泥潭。
      汪伪政权的建立,让日本开始收获侵华战争的红利,但蛋糕只有那么大,日本打烂了盘子后,还想吃独食,自然刺痛了别人的利益。而且日本还在此时,趁机控制法国维希政权下的越南,更是深深挑起了英美等过亚太殖民的利益。此时同样是美国,不能坐视中国和越南利益完全落入日本手中,以手中的资源作为危险,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
      直到这个时候,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从中国获取的资源还是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国力所需,仍旧需要从英美等国殖民地大量进攻各种原材料。
      而对于当时美国的压力,有部分军官考虑收益后赞同从中国撤军,但日本陆军认为“这关系重大,假如屈服于美国的主张,支那事变的成果将毁于一旦,满洲国将险象环生,进而对朝鲜的统治也将岌岌可危。帝国鉴于圣战目的,不合并,不赔偿。支那事变造成数10万的战死者,以及数倍于此的遗族、数10万伤兵、数百万军队和1亿国民在战场及内地历尽艰辛,耗费了数百亿的国家经费,如果是一般的国家自然提出割让领土的要求,然而,帝国以宽容态度处之。只有驻军才能使事变的成果得到巩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无需考虑对全世界的影响。”
      持最强硬的开战论的陆军,主张开战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理由是从中国撤军问题。也就是说,绝对不从中国撤军,认为撤军等于承认日本在日中战争中战败,无言面对“英灵”与国民。日本不能在日中战争中取胜,就必然要发动太平洋战争。
      在同中国的战争中,日本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进而又同世界上第一大国美国宣战,这纯属一场“无谋的战争”。之所以如此鲁莽,是因为在日美谈判中,日本始终没有对美国的从中国撤军要求让步。
      历史上的1941年11月,日本面临要么从中国撤军,要么对美开战的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最后日本决心对美开战。
      现在历史提前重演,美国拉拢了英国和法国,一起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它和中国停战撤军,但情况,和三年后,却是完全不同。
      此时的日本,从开战至今,还为收获任何战争红利,大量的兵力财力付出,打下来的大多是一些破碎的城市,即便有大量矿产资源点,但也基本提前被中国人损坏,基本无法马上进行产出。
      日本人付出了太多,却没有任何收获,它们在收到三国的外交干涉时,第一反应就是想拒绝,无奈三国联合在一起,实力太过雄厚,日本也不得不只能暂时忍耐。
      同时大本营马上下令中国派遣军各部,执行“战局不扩大”方针,短时间内,不再在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第二百四十七节 回重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