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节徐州战幕拉开
范哈儿的南京第七战区,和李宗仁的徐州第五战区所辖防区交接,南京和徐州的距离也不算远,而且彼此还有津浦铁路作为交通联系,支援和联系非常方便。
只是范哈儿在抵达南京后,除了给徐州方面送去了不少电台以及先遣人员来,并没有出动主力的兵团前去增援。甚至于支援徐州的大量战场物资,也都是转用最高统帅的储备,并没有动用自己西南集团的私货。
在重庆期间和范哈儿有所接触的李宗仁,到不是认为范哈儿是只图自保、不顾友军死活的人,现在表现这么冷淡,恐怕要么是政治名义上的原因,要么就是南京方面有现实的苦处,才没有立即支持。所以李宗仁一面加紧了对自己本部战区的设防和战术安排工作,一方面也是通过正式的官方途径,向范哈儿提出了分遣部分兵力前来徐州后方进行进驻,同时最好再增援一批西南特产火箭炮的要求。
李宗仁也熟知一些政治内幕,只提出让范哈儿派兵来徐州后方驻守,并没有直接让范哈儿分兵救援,以防范哈儿的部队真正到了徐州战场,和自己的部队产生指挥矛盾。而现在就算是驻守徐州后方,也可以大大减轻他的后方压力,可以腾出更多的人手和兵力,来集中在抗日日军入侵的第一线。
对于日军的徐州攻略并不明确的中国军方而言,现在只要想方设法挡住山东南下之敌就可以了。
得到李宗仁的这个正式请求后,范哈儿才慢慢将一个整编旅的部队,派到徐州后方,负责驻守防务津浦路,使这条前往徐州、台儿庄等地战场的战略交通要道,始终保持畅通,便于他在后方支援物资,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直接调兵前往徐州参战。
只是对于火箭炮的要求,则是当作完全没看到了。他现在手上总共就那么几门,自己用都还不够,哪里可能分给徐州。
实际上,范哈儿之所以没有在抵达南京后,就马上派兵去徐州,除了部分关键的武器装备没有抵达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军在上海的驻军,也产生了一点异动。
如今上海的日军,虽然已经基本恢复到了南京保卫战之前的兵力数量,但是这些新增援的部队,不管是士兵素质,还是战斗力上,都不能跟原来的部队相比。虽然战后的南京战力同样损失惨重,补充部队实力还是比日军的补充部队实力要差,但是仅凭上海现在的日军,如果再次来强攻南京,估计也是第二次南京保卫战的下场。
但是日军的异动姿态很明显,范哈儿不知道它们是佯攻以牵制自己的兵力北上呢,还是真的准备有所动作,反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肯定是不好轻易分兵调集前往徐州参战的,如今抽出一个旅的部队过去,还是为了早就设定的预案,为后期新组建的部队参与徐州会战做准备。
而且范哈儿实际对于现在的日军徐州会战战略意图,也很是有几分迷茫。
历史上的徐州会战,日军南下是因为攻占了南京后,需要南下打通津浦路,才发起了纳西徐州会战,而这一次,明显南京还在国军手里,徐州四战之地,中国各方的部队,都能快速有效的支援徐州,而就算日军占领了徐州,从西南两面的国军,也还是能对他发起半包围式的攻击,根本无法轻易浦路南下来攻击南京。
所以范哈儿判断,日军绝对不是简单的攻下徐州就算,肯定还有他深层次的特别考量。
在范哈儿没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前,让他北上,也确实不踏实。
就在范哈儿心中无奈的时候,李宗仁也看到了范哈儿派来的一旅部队,虽然感觉这支部队还算精锐,但仅仅是一个旅,却是显然不可能从根本改变现在徐州战场上的战力对比,对此,这位战区长官也只能无奈接受。
1938年7月26日,中日两国在连续三个月的大战基本停止,只进行部分小战的僵持后,终于在徐州方向,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战役。
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三十万,争夺重点就是中原战略要地的徐州。
徐州战役的早期战事,还是在山东境内进行。
第五战区为防止北线日军乘机南下,遵照军事委员会的意图,采取以攻为守的战术,于7月26日命令第3集团军向济宁、第22集团军向邹县、第3军团向蒙阴发动攻势。各部分别对山东境内的日军,进行了强势反击的准备。
第3集团军当时仍防守于山东西南地区,总司令部位于曹县,第12军驻定陶、城武地区(其第28旅在东平、长清一带活动),第55军驻金乡(总司令部直属之刘耀庭部游击队在汶上以北的袁口、铁庙镇一带活动)。代总司令孙桐萱接受的任务主要是以主力攻占济宁,以一部攻占汶上,尔后向济宁、兖州间实施侧击,策应主力作战;目的是确保陇海铁路的安全和威胁沿津浦路南下日军的右侧翼,相机切断津浦铁路之交通。
日军于1938年初山东战事爆发时,因为不战而逃的山东省韩主席之功,几乎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兖州、曲阜,后又占领邹县、济宁。此时,济宁日军为第2军第10师团第8旅团的第39联队主力,约1500人,大部控制于南关,城中守卫部队约400余人;汶上日军为第39联队的第3大队,约500人。第8旅团主力与第10师团司令部位于兖州。孙桐萱于7月底下令,命第55军由金乡向济宁南关之敌进攻;命第12军的第22师由定陶经巨野、嘉祥迂回至济宁以北的二十里铺附近,尔后向济宁北门进攻,协同第55军收复济宁城;命第81军对汶上之敌进行袭扰。
曹福林的第55军派出一部兵力前进至济宁西南安居镇附近运河西岸,进攻开始时仅以第171团及第439团各一部渡河,向济宁火车站及西关等地进行袭扰,并未以主力实施进攻,不久即为日军击退。
谷良民的第22师到达嘉祥以东的运河西岸后,部署以第64旅为主攻部队,第66旅为预备队,随师部控制于运河西岸。第64旅由大长沟通过运河木桥,于拂晓前到达进攻出发地位;第127团控制于二十里铺,掩护主力进攻,对汶上日军进行警戒;第128团及第129团秘密配置于济宁北关两侧,旅部推进至兴文镇。根据事先侦知的情况,本来预定天明后以小分队化装成居民潜入城内,然后发起进攻,里应外合,控制城门,歼灭城内日军。但日军已有觉察,当天未开东、西及北城门。
第64旅旅长时同然急令北关的两团改为攀城强攻,开始用长梯多路同时攀城进攻,伤亡甚众。后在西北城角处击坍一段城墙,约有9个连从缺口突入。日军第39联队大佐队长沼田多稼藏将主力调入城中增援,首先以反冲击控制了城西北角的缺口,切断城内外中国军队的联系,然后向突入城中的部队发起围攻。双方在北大街及城西北隅关帝庙一带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巷战,逐屋争夺。突入的部队孤军奋战,弹药及人员均得不到补充,血战一日夜,9个连的勇士全部壮烈牺牲。在城北的第64旅残部接到孙桐萱令其向运河西岸撤退的命令,在当地群众协助下,从北关外小道通过沼泽地转移至运河东岸,由第66旅接应,用民船
第二百五十七节 徐州战幕拉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