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六十一节 坦克战[1/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二百六十一节坦克战
      他们其实在两天前,就已经汇合了在津浦徐州段镇守的第七战区部队,而第七集团军代理司令,也已经去和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会和。
      只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坦克过于较贵,在正式出征之前,团长林效范很是下令检修了一边坦克,耽误了一点时间,等她们好不容易赶到了台儿庄的时候,又有好几辆坦克车出了问题,需要检修了。
      见此情况,作为团长的林效范,立刻及时决定,全团进行检修,顺便等待雷司令和李宗仁商量好作战计划后,再正式下达出击。
      这个时候的李宗仁,早已经和雷太鹏这个第七集团代理司令会和,只是对于范哈儿派出的这一支装甲部队,他固然欣喜,却又因为数量只有一个团,而不敢非常放心的作为顶大梁用,很想让坦克配合守军在台儿庄内进行防守。
      在这个时候,李宗仁能够想到坦克有助于防守,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他的作战观念,还是和雷太鹏的意见发生了冲突。
      这位代理司令,知道范哈儿之所以让这个团来徐州参战,最关键的就算检验装甲团的战力,而且作战方式也早就确定,那就是坦克加装甲车,步坦协同,快速穿插作战。
      所以在级别上,并不李宗仁低多少的雷太鹏,立刻和第五战区司令官据理力争。
      这个时候,范哈儿之所以派雷太鹏来,并且给予他代理第七军团军司令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雷太鹏作为知名的守雨花台英勇将领,在军界的名声很不错,现在级别上有足够资格和李宗仁对话,他的意见,李宗仁确实不得不听,在僵持了半天后,李宗仁终于因为台儿庄的形势过于紧张,同意了雷太鹏的意见,命令林效范的第二装甲团,立刻出击,对台儿庄西面日军濑谷启亲率的第10联队及战车部队,发起突击。
      中国战场第一次战车对战车大规模作战,即将在台儿庄的西面,正式爆发。
      李宗仁正式以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发电命令林效范第二装甲团,立刻对濑谷支队第10联队和战车中队,发起击溃式攻击。
      这一次,双方投入的战车总数将近两百辆,如果算上彼此的装甲汽车,则这个数量还要高很多。其中中方投入的是一个装甲团,日本南下支队投入的是两个战车中队。也许是因为知道中国军队的实力,可能比预想的要强,这两个战车中队中,寺内寿一特地从对苏前线,抽调了几辆最新型的97式战车来,其余部分为日军现役主力的89式乙型中战车。
      1934年7月定型的89式乙型中型坦克,它采用一台三菱a6120vd气冷式柴油发动机代替了89式甲型的戴姆勒118马力六缸汽油发动机。
      89式坦克,一般被认为脱胎于英国维克斯c型战车。而根据有“日本战车之父”之称的原已未生中将称,这种坦克的设计综合了维克斯c型战车和此前超重失败的日本“第一号战车”的特点。这种战车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中排不上号,但在中国战场堪称巨兽。中国军队除了从印度打回来的远征军中装备有美式3、4坦克,整个抗战期间还没有比它更重的战车。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日本在这以前主要装备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坦克的火力和机动性已明显落后于当时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为此,日军参谋总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决定发展一种新式坦克。时值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际,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急需大量战车投入战斗,于是采用了三菱重工的样车“奇哈”坦克。日军将其定名为“97式中战车”(即97式中型坦克)。和89式一样,虽然名为中型坦克,但对比欧洲来看,只能算是轻型坦克。
      战车全重15000公斤,车长552米,车宽233米,车高223米,引擎为itsubishitye97最大公路越野速度每小时38公里,最大行程210公里,乘员4人,火力装备57毫米火炮一门,77毫米机枪两挺,配彈藥炮弹100发,机枪弹2745发,装甲833毫米,爬坡度34度,通过垂直墙高090米,越壕宽25米,涉水深1米。
      与西方列强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陆军,在军事学术的诸多领域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其中,坦克兵种的弱小是最典型的例证,这主要体现在坦克的质量、数量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上。由于坦克部队的建设直接涉及国家经济实力、战备技术水平以及军事思想的演进等基本方面,所以其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力量的实质。
      与坦克“硬件”建设最直接相关的是坦克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而其主要依托是该国冶金业中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里的汽车工业的状况。
      尽管30、40年代的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列强之一,但它的经济水平仍大大低于欧美诸强国。以1937年为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工业生产在全世界所占比重分别是38、10、11、5、4,日本居末位。而且它重工业的基础过分薄弱,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较小,1936年时仅为496,尚不到一半。虽然日本拼命压缩日用商品的生产以扩大重工业的比重,从1936年到1941年其冶金业产量增加了19倍,机器制造业增加了43倍,但军需工业在列强中依然是“最脆弱和最不成熟的”。这是发展坦克兵器难以逾越的障碍。
      钢是制造坦克最重要的原材料,钢产量是衡量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最佳尺度。1939至1945年间,日本的钢产总量为4800万吨,苏联是它的19倍,英国是21倍,德国是39倍,美国甚至达到了106倍。坦克工业的可用钢量受制于国家的钢产总量,日本在前者上的劣势要比后者更为明显。除去民间用钢外,它还需要制造大量的船舶舰艇,维持一支与美国相对抗的庞大海军,这对钢产量位居后列的日本来说,负担是极重的。因此,日本陆军,特别是它坦克兵种所占的用钢比例和绝对数量势必要比列强小得多。
      战前,日本的钢产量就已无法满足其军需工业及机器制造业的需求,不得不依赖进口。1931年至1934年间,日本输入钢制品共达2275万吨,便是明证。战争爆发后,随着军工规模不断扩大,日本更是感到钢产量严重不足,只好靠收集全国的废铁,甚而剥夺居民的一部分金属用具,拆除花园和私人领地上的铁栅,用木柱代替电车路的金属柱子。1944年以后,收集国内废铁的规模更为扩大,但毕竟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坦克是运动的钢铁,钢铁要装上轮子,必须紧密依赖汽车工业的整套技术班子和人员。后世的日本是汽车王国,但在30、40年代,它的汽车制造还远逊于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美列强。大多数企业由外资经营,其产量甚至连平时的需要都不能满足,每年都必须输入大量的外国汽车和汽车发动机、曳引机等部件。民族汽车企业起步较晚,虽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发展缓慢。在欧美当小汽车已成为普遍交通工具时,日本所拥有的只限于少数人的高级车和公共汽车而已。
      一般来说,汽车工业和坦克制造业的规模是成正比的,两者犹如母子关系,前者预示着后者可能发展的潜力。从1930年至1945年的16年间,日本汽车总产量是398947辆,最高年份在1940年,达57330辆。同样是1940年,苏联生产了1454万辆汽车,德国约30万辆,英国也有40、50万辆,而美国竟达4471万辆,超过日本16年总产量的1

第二百六十一节 坦克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