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节徐州决战
在这个时空爆发的第二次徐州会战,远比原本历史上发生的那次要更激烈,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不管是规模还是精锐程度,都是抗战开始以来等级最高。
陆军和空军全都出动了最精锐的部队,最新锐的武器,像最新型的坦克双方就前后投入数百辆,而各型飞机,也同样投入了几百架,至于参战的部队,很快从刚开始的总兵力几十万人,变成了每方都超过几十万人的程度,尤其是中国方面,算上二线部队和临时征召的新编部队的话,总兵力已经接近70万,这绝对是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后,在单一阵线上集结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样的战斗,血腥和激烈程度,当然可以想象。
当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决定动用部分伪军,来协助日军作战的时候,却是给了中国军队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此前的战斗过程中,中国军队哪怕是最精锐的一线部队,也会难免受日军强大不可战胜的宣传影响,长久以来养成的心理威慑,在战场上同样起作用,所以实际十分战力,临战时却只能发挥八九分。
但是现在日本一动用伪军,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那些没有经过血战,自身意志薄弱,甚至很多连正规军事训练都没参加过的伪军,作为正规军的中国军队这边,除了那些新编部队外,其他所有的部队,都对那些伪军看不起,对于他们在战场的表现,自然也是格外看轻。
很快,日本人就发现,他们动用这些伪军,就向动用了著名的大阪师团一样,本来不会失败的战斗,有了伪军参加就肯定失败,而本来可以胜利的战斗,有了伪军参加就前景十分不明朗了。
在这样的状况下,不仅仅是几次战斗胜负那么简单,随着这些胜负结果的逆转,立刻对徐州战场上的整个战斗形势,产生了一些连带影响。
1938年11月,正是徐州会战第二阶段战役爆发后的第三个月,因为伪军的参加,加上共产党游击队的不断骚扰袭击,让十月份刚刚因为广州战事而略占上峰的日本华北派遣军,再次慢慢陷入了劣势。
徐州城中的老蒋,在注意到这一情况后,经曾经不止一次的宣布:
“如果现在发起反击总攻,胜算应在六成以上!”
老蒋话是那么说,但他并没有真的下令对日军发起总反击,而是在继续等待消耗着日军的实力。
最主要的原因,正是老蒋和最高统帅部的诸位上将,对于中日之间必须采取持久消耗作战这一精神,看得非常清楚。就算能够在徐州会战中,一次总反击击退了日军,如果不能大规模的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对于整个抗日前景来说,也还是与事无补的。
相反,现在僵持在堑壕阵地前,利用优势不断的杀伤日军有生力量,反而才是对中国抗战最有利的状态。
让人放弃一战定胜负的机会,实在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
尤其是当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寺内寿一也注意到这一情况,决定重组部队,对中国军队阵地发起决战式总攻的时候,老蒋和最高统帅部内,就多少产生了一点动摇。
寺内寿一日军这次为了进攻徐州,决定改变了以往将野战重炮兵和坦克部队分属至各师团的作法,而由前线军部统一使用,即野战重炮兵旅团以及两个师团的炮兵联队,由野战重炮兵旅团长澄田赉四郎少将指挥。要求他们以火力压制和摧毁中国徐州守军的坚固设防,掩护步兵强攻堑壕阵地;为进攻受阻的部队打开通路,打击守军的重炮兵;参加徐州攻城的炮兵作战。
仅仅是这一个前线军的大口径火炮,就共有170门。此外每师团的4个步兵联队尚有后膛炮56门,两个师团即达112门和配属的8个迫击炮中队,尚未计算在内(日军1个步兵联队,其编成是14门后膛炮,即联队山炮中队有山炮4门、速射炮4门,3个大队中,每大队有两门步兵炮),编组独立炮兵部队,并不影响其他部队的正常炮火支援。
同时将由临时战车师团第一战车旅团残余的一个多大队的“八九式”中战车38辆、“九四式”轻战车22辆,与第二战车旅团战车两个联队的“八九式”中战车38辆、“九四式“轻战车20辆;独立轻战车中队的“九四式”轻战车17辆合编为战车集团,统一指挥战斗,取消了他们的临时战车师团编制。
以上战车集团共拥有各型战车135辆,其任务是总进攻开始后,突破中国守军的防御,为步兵开辟进攻道路;在第一线师团的前方与步兵保持适当行程的距离,由飞行团配合向前挺进,迂回、突破中国守军的防守要地和阻止其增援;追击撤退的守军;参加对台儿庄和徐州的攻击。
日军自1925年,缩减掉陆军第13、15、17、18这4个师团后,利用节省的经费,着手建设高炮、坦克、空军部队。当年曾派出装备购买团去英、法两国,希望购买英国最新式的坦克,这种新式坦克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速可达30公里。可是英国则以本国部队尚未装备为由拒绝出售;法国则以新坦克尚未生产,希望卖给日本一部分旧式雷诺坦克。日本陆军技术本部未达目的后,于7月间决定:参照雷诺坦克自行设计,由大阪兵工厂试制重量15吨、时速为25公里的战车,当时大阪兵工厂(主要是生产火炮),生产设备的大型机械不足,只得将坦克的某些大部件,委托大阪、神户地区的一些大工厂代为加工,并于1927年的3月组装完毕,从设计到制成,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
新生产的第1号战车,在富士山下的练兵场进行了变速、爬坂,越壕行驶以及对火炮、机枪作检验性的射击后,感到车体、发动机以及武器性能和对外观察与操纵等方面,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由此而增加了信心,并决定了今后战车国产化的方针,从1929年开始,成批生产“八九式”各型坦克,这些坦克不久即参加了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侵略战争和1933年春的侵略热河和长城作战。
历史上,日军要自1942年6月以后,才单独编成了第1、第2、第3、第4坦克师团,依次驻于东北东部边境地区的宁安(对苏)、勃利(对苏)、内蒙的包头和平地泉(对外蒙)、日本国内。直至1945年8月投降前,日军还单独编成了第1、第2、第3、第6、第7、第8、第9共7个独立战车旅团。
像华北派遣军这样,第一次集中使用坦克,并且将以往坦克为步兵战斗开路的做法,改变为陆军战役开路,绝对是开创了新的历史上,完全改写了日本真实的坦克战法进度。
对于日军这样的变化,南京城中的范哈儿,在收到了上次林效范提供的战斗笔记报告后,就已经注意到了。
但是日军的这种进步,他根本无法阻止。
而且对于日本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的情况,也完全有所预料,根本不会期待一直保持刚开始使用标准38式时的优势。
唯一可虑的,还是即将在明天爆发的日苏诺门罕战役,在日军认识到了集群使用坦克开路,并且高性能坦克拥有的威力后,可能会出现略微的不同。
实际上,这个时候范哈儿和军统情报部门,也正在努力搜索日本大本营对于现
第二百七十五节 徐州决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