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七十九节 兰封[1/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二百七十九节兰封
      在真实的历史上,攻占兰封之战在徐州会战中有极大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发的兰封会战,甚至连后来的花园口决堤,都是受兰封攻占进程的影响。
      不过这一次的兰封攻占,却是仅仅意味着,日军妄图在西面掐断国军增援和物资输送线路的失败。因为当时日军只剩下华北方面军一个方向进攻徐州,根本没有精力在分兵来救援兰封,所以知道第71军打下兰封后好几天,日军都没有反应。
      就在被宋希濂将军所指挥的71军夺回兰封的同时,林效范部装甲团,也不顾战后的疲劳,在老蒋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再次出击,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进攻,花了三天时间,直接打下了两个被日军侵占的火车站点,罗王寨、罗王车站,方才最终停止了进军步伐。
      这样加上兰封,陇海线在国军手中已经再次重新贯通。
      不是林效范不愿意再打了,而是徐州会战,在老蒋发起对西线的反击后,引起了日军的极大反弹,日军前线指挥官深怕包围极为完全失败,决定更进一步增强正面攻势,在这样的情况,即便是依据阵地防守的中国军队,也很有几分吃紧,甚至快抵挡不住的感觉。
      在这个紧要关头,老蒋还是再次想到了最适合打硬战的林效范第二装甲团,所以他下令已经基本肃清陇海线日军、可以保证西部方向物资和人员轻度往来的林效范部,立刻从当地后撤回徐州,参加徐州城附近的最终决战。
      这是一次极为险恶的战斗,日军从东西两面分兵南下,想从四面保卫徐州城,从而达到困死陷死中国军队的目的,因为林效范和被宋希濂将军所指挥的71军两次行动,已经基本宣告失败。
      在这个时候,日军已经不占据策略上和战术的优势,只能选择硬碰硬的和中国军队拼消耗。
      后世的很多评论受游击战影响,似乎觉得抗战时期的日军最喜欢打正面作战,而中国军队则最畏惧正面作战,实际上这里面显然有个误会,日军并不是喜欢打正面战,他们仅仅是想速战速决,尽快结束和中国的战事,然后可以安安心心消化吸收从占领的中国土地,不停的掠夺占领区物资等等,而中国军队,也从来不是畏惧正面作战的,实际上,国军方面,就主动发起过好几次正面会战,目的,就是想通过正面的阵地战,来不断的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其实不管从哪方面来讲,中日两国选择的各自策略,都还是比较正确的,只不过真正实施的时候,这里面出现了较大的误差。
      显然,中国军队每次发起的大型会战,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大多不能达到持久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的目的,甚至于反倒让自己的精锐中央军,白白消耗在了这种阵地的巨大炮火轰击之中,不能发挥他们的战斗力优势了。
      唯独到了现在这一次,前线的战斗过程,却是突然如中国最高统帅部所期望的那样,几乎真正如愿呈现在他们面前了。
      日本华北派遣军此前在台儿庄惨败,在国内和陆海军中大丢面子,因此急于攻占国府重镇徐州,找回面子。
      但是此时的徐州城中,云集了第五战区绝大部分中国军队。
      老蒋和李宗仁之前设想的,将中国军队抱成一团,集中全力抗击日军进攻的计划,在意外的挫败了日军的四面包抄计划后,竟然奇迹的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无论日军的攻击怎么样猛烈,占据了人数和四处补给优势的中国军队,就是死死守住了徐州城巍然不动。期间自然也有阵地反复争夺的过程发生,但是仗着林效范团这支奇兵,中国军队在装甲兵带队反攻之下,最终肯定都能重新夺回阵地。
      而相对来说,日军战车部队因为几次惨白于林效范部之下,对于继续和中国坦克作战,已经基本丧失了信心,再不敢派出他们的铁皮战车主动挑衅,所以一直只能靠士兵的血肉堆积,来夺取阵地。
      这样的血腥绞肉战,又进行了整整五天。
      在庞大的士兵伤亡和巨额的物资消耗下,日军的前线指挥官第一军的军长香月清司,终于还是不得不在请示了济南的寺内寿一后,决定改变这样一味盲目冲锋的战术,他决定重新启用之前寺内寿一拟定的策略,再次执行包抄计划。
      如果不出奇兵,仅仅靠正面攻击,就算日军士兵受得了,日军的补给也会吃不消,所以香清月司和寺内寿一,还是忠实的决定出奇制胜。
      而有了龙王庙高地的先例,知道不打那易守难攻的高地,就不用想从东线南下,所以香清月司考虑了之后,决定选择从西面包抄徐州城的后向。
      而西面,也同样要趟过一个难堪,那就是刚刚被中国军队夺回的兰封城。
      考虑到这次出奇制胜的重要性,香清月司选择手下的得力大将来完成这个南下迂回包抄任务,他就是土肥原。
      根据日军计划,第1军第14师团将承担兰封附近迂回任务,14师团又称宇都宫师团(因驻地得名),是日军常备师团,下辖第27、28两个步兵旅团。1937年8月下旬奉调入侵中国,9月上旬在塘沽登陆,被编入华北方面军第1军作战序列。师团长土肥原贤二,时年55岁,其长期生活在中国,熟悉中国的风土人情,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和几种方言。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又有带兵经验。根据计划,驻防于黄河北岸的河南新乡附近的14师团预定渡河地点是濮阳以南、菏泽以北。
      14师团第28旅团长酒井隆少将指挥的酒井支队,从主战场乘坐火车反方向到达黄河南岸的山东济宁。该支队辖步兵第15联队、第50联队的一个大队、骑兵第18联队主力、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的第5联队、野炮兵第20联队第3大队、独立机关枪第5大队、独立装甲车第1中队、工兵一个中队等。该支队的任务是从济宁进攻郓城一线,以减轻师团主力渡河作战的压力。9日,日军第16师团从济宁进发,到达金乡以北,准备进攻金乡。10日,得知日军第16师团西进的情况后,中国统帅部开始预感到日军迂回包围的危险。但是李宗仁认为应乘敌兵力分散且离开据点的大好机会,予以各个击破,于是下达命令,要求后续兵团的第74军(俞济时)、第64军(李汉魂)于5月15日前向永城附近集中,归廖磊指挥。
      然而,此时第74军在商丘、砀山附近,第64军还在从广东到河南商丘的火车上。调走这两个军,会使商丘附近更空虚,因此,蒋介石于同日晚电令李宗仁及第一战区司令程潜,改变了两个战区的作战地域,将鲁西划归第一战区。同时命令:
      “现调俞济时、黄杰、李汉魂各军,统归薛岳指挥,为鲁西方面攻势兵团,应指向该方面敌主力而击破之。”
      酒井支队占领菏泽东北的郓城后,骑兵联队向师团主力预定渡河地区靠拢,以配合师团主力渡河。支队主力则南下金乡后向西,向河南兰封以东的内黄挺进。同日,原定于次日渡过黄河的日军第14师团得知中国军队已从兰封北上,决定立即渡河。12日凌晨,14师团主力在濮阳以南渡过黄河。
      渡河的师团主力是步兵第27旅团(辖步兵第2联队、步兵第59联队)、步兵第28

第二百七十九节 兰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