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九十五节 隔岸观火[1/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二百九十五节隔岸观火
      但是情况不如美国的预料,德国未向东进攻,却在随后的1940年4月时,入侵了丹麦和挪威,随后更是向西边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发起的大规模进攻,彻底粉碎了美英法等国的梦想,
      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ubung)计划,进攻丹麦和挪威。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德军撤退到挪威腹地并据此坚守。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加上西线战事爆发随后撤退,挪威被德国占领。
      当欧洲激战正酣的时候,人在南京的范哈儿,确实难得的得了一丝悠闲,在自己的司令部中,悠闲的喝着咖啡,陪几个外国友人闲聊。
      能参加范哈儿咖啡沙龙的,当然地位不会低。
      实际上也是如此,不管是史迪威还是沙逊,抑或者是来自暹罗的巴莫亲王,他们无不代表了某一方面的势力,影响力极为巨大。
      但是这几个来自不同团体,有着明显不同利益的人,现在却是都在聊同一个话题,那就是欧战。
      “希望这一次大战,不会再重滔上一次的覆辙,令战火持续几年时间。”商人出身的犹太人沙逊,最担心的还是大战的时间问题。
      这位大亨在到场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抱怨他最近的损失。
      自从大战开始后,各种商贸大受影响,这位前几年刚刚把商贸事务转移到欧洲和美洲的大亨,在战争开始的初期,就损失了几十万英镑。这还不算那些因为战争爆发而被无限期征用的不动产,否则他的损失绝对还是翻上几番。
      相对于商人出身,对战事发展没有具体概念的沙逊,作为军人出身并且现在负责情报工作的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对于欧洲战事的发展,却是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见解。
      “这一次欧战因为德国准备充分,而且眼下没有两线作战的危险,在初期绝对会非常有利于德国。只是英国有英吉利海峡这道天然的屏障,也绝对不会短期内就能被德国摧毁的,所以这一次欧战,很有可能确实会和上一次一样,持续较长时间。”
      “那事情就麻烦了,交战的时间越长,最后参战的国家就会越多,到时候涉及的方方面面,肯定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一边的巴莫亲王不无忧虑的说道。
      显然,他是担心暹罗也会被拖入这场世界大战。而现在他们国内连内战都还没结束,如果真的拖入世界大战,那对这个国家来说,绝对不是幸运的事情。
      范哈儿看了巴莫亲王一眼,马上把握住了他的担心,不由一笑宽慰道:
      “如果暹罗真的卷入世界大战,只要站对了阵营,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呢。起码如果最终获得了战胜国身份,对于暹罗以后的发展绝对非常有利。”
      虽然范哈儿对于暹罗未来的走向,已经有了一番安排,可以确保他不会走自己不想看到的路径,但是现在却还是得这么给巴莫亲王宽慰。
      最近的范哈儿,一直心情比较舒畅。
      欧洲的战事,随着战火越烧越广,卷入的国家越来越多,英法等国对外的物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
      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不仅英法美等国的工厂,都接满了来自欧洲各国的军事的订单,就连中国的很多工厂,也因为现在的短暂和平,而接受了大量来自欧洲的订单。作为中国工商业重镇,加工制造业水平极为发达的西南地区,更是在这几个月内,接满了下面半年的订单,而且眼看订单还在滚滚而来,每张都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生意,范哈儿当然要乐得睁不开了。
      以前一直是美国利用欧战,大发战争财,中国虽然能够蹭上一点皮毛的利润,但根本没什么大用场。而这一次因为范哈儿的提前准备,在这次欧战爆发后,立刻接到了仅次于美国的订单,单就利润率而言,甚至并不比美国接的那些订单低。
      此时的美国,仍旧维持了他虚假的“中立”姿态。
      美国虽然是二战主要参战国之一,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1938年欧洲上空开始出现战争乌云直到1941年12月,它对大西洋彼岸采取的却是“隔岸观火”的政策。对于太平洋另一岸的亚洲,则在更长时间里已经不是“隔岸观火”而是“隔岸助火”,即通过向日本大量出售军需物资来发战争财。
      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随后大英帝国所属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联邦随即也都对德宣战——尽管那还只是德国人称的“sitzkrieg”(静坐战),美国报纸称的“honywar”(假战)。因此,德国进攻波兰被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开始。但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美国仍然于9月5日宣布在欧洲战争中保持中立态度。
      那时美国有一个《中立法》,即禁止向欧洲交战双方出售武器及其他战争物资。但是,由于德国实际上没有从美国购买过这些东西,所以这个貌似公允的法令禁止的其实只是交战中另一方的英、法等国。
      11月4日美国政策才有所松动,国会通过《中立法》修正案,由禁止出售改为允许出售,但要“现款自运”。
      根据这个修正案,从这时起到一年以后的1940年11月,英国为购买所需武器和其他战争物资不得不向美国支付四十五亿美元,使自己的外汇储备只剩下二十亿美元,而且大部分是不能出售的投资。为了筹措给美国的钱,英国政府甚至从私人手里购买了价值三亿三千五百万美元的美国股票,把它们卖出。又过了四个月,美国国会通过《lendleaseact》(租借法案)并一次拨款七十亿美元,这才解决了丘吉尔政府的难题。
      美国对欧洲战事“隔岸观火”已经是第二次了,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便这么做过,并且尝到了甜头。
      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美国就隔着大西洋静观战事的发展,直到1917年4月6日国会才通过参战决议。不过这年年底派到欧洲的军队也才只四个师,而且并未投入战斗。等到沙俄退出战争,德国把东线兵力转移到西线,美国军队才在1918年7月首次与德国真正交战。而那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只打了几个月的仗,作为战胜国美国却几乎与英法一起实际主宰了巴黎和会。其实,美国对一战的主要贡献是提供军需物资,因为那时英法等国还都有钱买军火,不像二战期间得靠美国按“租借法案”提供援助。这样一战期间美国通过卖军火也是赚了大钱的。
      而美国在亚洲的“隔岸助火”,却是

第二百九十五节 隔岸观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