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节史迪威失算
老蒋一心想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他在2月份史迪威第一次到达印度的前几天,也作为盟国领袖赴印度进行了访问,想联合印度独立主张分子共同抗击日本,但没有完全取得预期的结果。
印度国大党非旦没有被蒋介石说服,反而想利用他对英国施加压力。甘地一针见血地指出,盟国对蒋介石本人的态度就否定了蒋介石的论点。甘地说:
“他们永远不会自动平等对待我们印度人,他们甚至都不让贵国一道参加会谈……”
这是明显的挑拨离间,但蒋介石还是被刺痛了,因为他当时正为美国不让中国参加主管武器和物资分配的华盛顿军火分配委员会而感到特别忧虑。
他当即写信给宋子文,在信中援引了甘地的这番话,目的是让宋子文转告美国总统。他在信中还说:
“如果我们在艰难困苦的战争时期都受到此般对待,那么,到举行和会那天,我们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呢?”
这个问题对罗斯福总统并没有多大说服力,因为这位总统从思想上说是愿意对蒋介石平等相待的,但他骨子里的“大局观”认为要先欧后亚,加上之前几乎是中国单方面的依赖美国物资,自然而然就有军火分配委员会这个“例外”了。
实际上罗斯福总统现在也赶到挺委屈,英国人在缅甸的独断专行,确实让中国和英国分享美国军援的时候,屡屡吃亏,但自从仰光事件范哈儿控制了仰光港以后,这个中南半岛最大的盟军物资集散地,实际就完全控制在中国将军范哈儿手里。所以虽然中国政府现在还未被无可进入军火分配委员会,但真正在军火分配上,今后是不可能再出现让中国人吃亏的情况了。
老蒋其实也知道情况,他只是梦想通过抱怨,再增加一点好处罢了。
关于印度,蒋介石随后指示中国驻英国大使告诉丘吉尔:
“我本人对印度的军事和政治局势感到震惊,如果不马上赶紧采取解决办法,日军进攻印度的危险将与日惧增。”
他劝告说,如果英国自动把实权交给印度人,就能避免这种危险。
但是,他的劝告,显然不可能受到丘吉尔的欢迎。
再接前话,当史迪威和韦唯尔在加尔各答的会谈非常成功,英国人对于范哈儿在仰光的军管,感到既愤怒又无奈。现在出来一个史迪威愿意接手仰光,他们怎么可能不乐意。
就算仰光的主力仍是中国军队,好歹领导换成美国人,也算是他们白人的荣耀。本着无论如何不能把好处给予黄种人的既定殖民者思维,韦唯尔毫无意义的同意了史迪威的要求,并且表示会积极在盟国中斡旋,帮他取得更多的支持。
史迪威取得了他想要的答复后,一行人就顺利离开加尔各答,以完成赴重庆的最后一阶段飞行。
毕竟他还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去仰光指挥的又是中国军队,无论如何都该和老蒋这位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说一声。
史迪威将到重庆建立自己的总部,向蒋介石报到,并希望澄清让他指挥中国派往缅甸的第五和第六军的问题。
这两个军,由老蒋在看到范哈儿对仰光及周边进行军管,兵力有所不足后,临时从国内抽调去缅甸的,实际自然是为了抢夺胜利的好处。
但第六军是支二流部队,下辖各师均不满员。它按计划是去接防驻守在掸邦的缅军第一师,但是由于行军速度缓慢,在缅军第一师撤走后,它还没完全进入阵地。第五军的兵力比第六军强得多,下辖一个满员的机械化师和一支炮兵部队。蒋介石虽然非常希望夺取缅甸的更多政治军事利益,但却不舍得把第五军派往缅甸。他此前整整一个月一直犹豫着想不调动第五军,直到四月第六军抵达缅甸,确保了大量美国军援物资的控制权后,看到了真实好处的老蒋,才立刻命令该军的一个师出动,其余两个师则继续留在国内。
史迪威先是乘飞机越过河流纵横、幅员辽阔、暗褐色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和阿萨姆邦郁郁葱葱的山岭,然后朝北越过缅甸黝黑的、重重叠叠的山峦,四个半小时后到达腊戍。
他在宽敞的波特酒家拜会了老蒋夫妇。
波特酒家是专供外国人聚会的地方,蒋介石到腊戍来是为了下达作战命令。委员长诚挚地对史迪威表示欢迎,但只简单地聊了几句。
他看上去同史迪威上次见到他时没有什么变化,外表显得还是那样严肃而圆滑,活象一尊光滑的石像,丝毫看不到经受患难或怀有忧虑的痕迹。他总是象过去那样似笑非笑,一看他的眼神就看出是强作笑脸。
身穿一直扣到领子的笔挺的黄军装,很正式,这位领袖只有在家里时才穿中式普通长袍。
史迪威总是认为,老蒋是为了不让人看到他的灰白头发才剃了光头。
反正每次看到老蒋,这位心思幼稚的美国将军,总是有一番奇妙的观感。
他看着老蒋,觉得对方也许是出于独裁者喜爱阳台的本能,站在波特酒家门廊上对第五和第六军的指挥官和参谋长们讲话,讲话时结结巴巴,声音又尖又快,军官们肃立在下面,紧张地、聚精会神地恭听他们的元首训话。
史迪威微笑着站在一边观看,他在委员长的随行人员中发现了他的老朋友商震将军。
商震将军现任总参谋部对外联络局局长,主管同盟军联络。这是很难得的,因为商震为人直率,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史迪威可以同他坦率交谈。但是,商震不是委员长的亲信,实际上,他跟委员长出身不一样,他俩谁也不喜欢谁。
商震出身于旧官吏家庭,1927年北伐战争后才加入现政权,他一直同蒋介石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甚至对史迪威说过委员长“太自私”。作为高级将军中唯一的一个能讲流利英语的人,他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他高级军官都得用翻译,即便范哈儿也不例外。
随行人员中的另外一位老熟人是新闻局副局长董显光,董显光是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毕业生,负责同报界打交道,中国言过其实的公报很多都是他一手撰写的。
史迪威很不喜欢他,认为他圆滑、虚伪,在自己到达时做作地说他感到高兴。
在腊戍停留一个小时之后,史迪威改乘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中国。
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现在已经是一家公认的商业航空公司,使用的是dc-3型运输机,驾驶人员中除一名雇佣的美国驾驶员外,其余的全是中国人。
史迪威一行沿滇缅公路飞行两小时,到达昆明,这是第一段行程。他在陈纳德的总部过了一夜,陈纳德于次日上午飞回昆明。
他俩第一次商谈了指挥权问题,两人谈了很长时间,史迪威终于使陈纳德冷静下来,同意把美国志愿团并入美国空军,并说乐意在史迪威的领导下供职。
这非常令人感到欣慰,史迪威甚至难得评价陈纳德人还不错。但后来证明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因为飞行员们还是反对合并,闹事的主要是飞行员,而不是他们的指挥官。
 
第三百三十节 史迪威失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