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十八章 夏种时节[1/2页]

泱泱大唐 黄昏前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钱塘湖疏浚基本完工后的五月初,端五节后,官府也张榜公布了疏浚的年夜概情况,包含疏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施工工期,动用民工数量,钱粮的支出,清挖土石方的年夜概数量等数据,这些情况将以刻碑的形式记录下来,立于湖畔,供后人知晓;同时也公布了以‘西湖、‘西子湖冠名新钱塘湖的榜文。榜文中称,以“西湖”、‘西子湖命名新生后的钱塘湖,实是很是合适,官府将在西湖岸立碑,将‘西湖、‘西子湖之湖名刻于碑上,同时将王易所“作”那首《西湖》的名作,同刻于‘西湖碑上,让后人评鉴。
      榜文中也称,在向民间士子及苍生征询湖中新修筑的长堤及岛名过程中,收到了很多好的提议,为顺应民意,官府同意将新筑的长堤命名为“李公堤”、“王公堤”,以示纪念一力增进钱塘湖疏浚的杭州刺史李弘节,还有率先提出此议,并在钱塘湖疏浚过程中还有很是多有用之议提出来的王易,原来那条名‘白沙堤的长堤依然用旧名,新修的三个较年夜岛别离命名为‘瀛洲、‘湖心岛、‘环翠墩,最东侧与湖岸有长堤相连的那个岛中有湖的岛为‘瀛洲,湖中间靠南侧的名‘湖心岛,湖北侧靠近孤山的名‘环翠墩,另外一个最的名为‘莺歌榭。
      相比较施工开始时候那番热闹的景象,疏浚结束后,关于如何为新钱塘湖及新修筑的几座长堤和岛命名的事,更让坊间苍生津津乐道,自从官府张榜征询意见后,有许多的人前往钱塘县衙及杭州刺史府呈请意见,固然所呈意见中以最终公布的命名体例为主流意见,几乎绝年夜部分的人都是提议以‘李公堤、‘王公堤命名原先不存在的两条数里长的新堤,在官府重新张榜公布最新结果后,几乎年夜部的杭州城内士子及苍生都拍手叫好,并为此津津乐道。
      对手下人员成功运作了这次命名的事件,王易在不安了两天后,也欣然接受下来。
      既然他是个与众不合的穿越人,那就要逐渐开始不合于世人吧,不凡的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载入史册的事就从杭州这个处所,从西湖之名开始吧。
      不过呢,能以自己的姓氏命名西湖中的长堤,即使作为一个后世活了三十几年,又是熟知历史的穿越人,王易也是很是满意。人呢都有虚荣心的,更不要后世时候只是个籍籍无名人物的王易,能以这样的体例载入史册,在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实是有种欣喜若狂的感觉。
      王易性子还是比较沉稳,在自己关在房中乐了一阵后,也静下心来,在考虑接下来的事。
      夏上就要开始,因为如今的年夜唐天下,年夜多处所都是流行种植一年一节作物,即使身处江南的杭州也不例外,除王易属下的诸多庄园在春季时候年夜规模种植水稻,准备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冬麦,稻麦复种两熟作物外,其他年夜部农家,依然准备一年一熟。
      年夜多的田里都是在天气转暖时候种植水稻或者粟米,也有种植春麦的,因播种时间较晚,再加上稻种原因,还有种植技术的因素,所种作物生产周期比较长,一般收割也要到夏末秋后,不成能再种其他作物,再加上一般农户怕种冬麦后来不及赶上明年的春种,因此身处江南地的杭州,年夜多田里都是种植一熟作物。
      虽然梅雨季节还未到,但按节气已经入梅了,普通苍生的田里早已经种下作物,并且已经长到一定水平了,但西湖边疏浚后,新垦的两万余亩田地,都未有作物种植,官府也发文,征集民工,准备夏种。
      西湖之近这十几万亩田地,在前些年因为西湖淤积,基本无水可以引来灌溉,再加上受钱塘江潮流影响,引用钱塘江咸水灌溉,作物生产欠好,许多田地都没有人耕种,被荒弃的有数万亩,烧毁没人耕种的田地都被官府收回,成为官田,在西湖疏浚完成后,官府召募苍生垦耕出来,年夜部酿成了让人看着眼红的水田,水田可以种植所有的作物,包含稻、粟、麦等,如今这些田里堆了很多肥田的淤泥,咸潮的影响已经年夜部被消除,且已经平整完成,再加上几场雨下来,田中都积了水,夏种时候来临,正是可以种植水稻等作物了。
      在夏种开始前,王易准备去请见李弘节,服这位杭州刺史,在这些新开的水田内种植水稻。
      水稻产量高,如今种植下去,可以在天转凉之前收割,收割后可以种植冬麦,数万亩原本是荒田如今酿成了良田,能增加的粮食收成是很是可观的。
      王易也在准备了一番辞后,去刺史府求见李弘节。
      ----------
      “父亲,王易在外面求见,有要事相商!”李道素对正在书房内看书的李弘节禀报导。
      李弘节放下了书,几乎没作考虑就道:“快请!”<

第五十八章 夏种时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