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十七章 山雨欲来[1/2页]

泱泱大唐 黄昏前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七十七章山雨欲来
      (感谢飘泊浪子书友的月票!)
      “爹爹,在屋里做什么?几位母亲都在埋怨不去陪他们赏雪看梅呢!”已经长得很高的王子吟快步走到王易身边,扒在父亲的肩膀上撒娇,“爹爹,府上的人都在院子里玩雪呢,几位母亲还在作画,也去和我们一块玩吧?少字好不好?”
      王易回头看看长得极像他的王子吟,笑了笑,顺势捏了一下她的鼻子,“好,们先玩,爹爹手上这点东西写好,马上就出来陪们玩,好不好?”
      “那好吧,爹爹!女儿先出去了,一会快些来,我们等着!”
      看着王子吟轻声走出书房,并带上门,王易从座上起了身,在书房内来回踱步。
      时间过的真是快,已经是贞观十六年,王易三十岁,而立之年了。他穿越来大唐已经十五个年头。膝下儿女成群,最大的女儿王子吟都十二岁,身体开始发育,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了。
      这几年,妻妾们给他添了好些子女,如今都已经超过一过班的规模了,十多个大孩子在府中,几乎把府里吵得翻天,幸好王易管理有道,不只把妻妾们管得全都唯他命是从,连孩子们也是如此,王易虽然没有采取什么严厉措施,但无论是哪个儿子还是女儿,见了他都老老实实。
      孩子们的教育也是王易亲自掌管,让几位妻妾相辅,这是项很累的活计,但他也坚持了下来,并且乐此不疲地做着,他要把他的儿女们教育得与其他人的子女完全不一样。
      府中的其他事务王复掌管着,不太要他担心,但朝中的事,却让他忧心忡忡。
      当然大唐这只大航船的航行方向他并不担心,因为有他这个隐形的舵手有关键时候通过李世民指挥一把,大唐基本按他设计的那般向着越来越富强、文明的方向发展。
      诸多后续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得到推行,大唐的粮食产量连年增长,赋税收入连年高比例增长,商业贸易也在长足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方面,这几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海船建造起来,载着粮食、瓷器、茶叶等物资,换回大量大唐所需的金银铜等贵金属及其他一些大唐没有的包括经济作物在内的诸多物资。国富民强,百姓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时代已经早成过去。
      这几年,大唐对外战争也在持续,贞观十四年末,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军灭掉时常犯我大唐天威的高昌国,在高昌地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屯兵驻守,站稳了进驻西域的门户,威服西域诸国,西域诸国还有强大的西突厥都不得不暂时听命于我大唐。就在今年也就是贞观十六年的上半年,李世勣、李道宗两将率大军平定了薛延陀汗国的叛乱,击毙其可汗夷男,还有他的向几个儿子,薛延陀汗国覆灭,其他突厥系的国与部落慑于我大唐军队的兵威,纷纷请求内附,我大唐在漠北地设立安北大都护,漠北一带全部纳入我大唐的版图。
      放眼大唐周边,还敢对我大唐命阴奉阳违的只有一个东面的高丽,其他的都已经臣服于我大唐,李世民这位雄心勃勃的皇帝,正在构划对高丽的战争。
      这些战役,王易都没机会参加,具体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每次他向李世民请命出征,都被李世民驳回,害得他这些年什么战功也没捞上。官职上倒是有升迁,不过又往文职方面去了,被李世民任命为工部侍郎,专管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监制。
      在任此职后,王易也令人开始研究火药,后世时候他不是学工科的,对火药如何配制并不清楚,但通过他的手下人员不断的努力试制,调整几种基本物质硝石、硫磺、炭的比例,爆炸威力不差的黑火药已经研制出来,目前还在改制配方的过程中,争取能获得威力更大的黑火药,并准备研制最基本的火器,如包、手雷等。
      火药试制成功,是王易非常骄傲的一件事,他相信他可引领大唐进入火器时代。
      若能成功研制出以火药主引的火器,王易相信,以火器结合最新募兵制度建立的大唐军队,战斗力将会提升许多,天下间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对大唐构成威胁。
      见识了火药威力的李世民,对王易取得这项重大的发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重奖了王易和他手下的有功之臣,让王易专事武器、火器的研究。
      大唐的国计民生、军事等方面都没有让王易担心,让他忧心的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越演越烈的争斗。原本他是抱着看戏的态度,看这兄弟两人争斗,但他的岳父,当朝司空长孙无忌却完全掺合进去,不顾他的劝阻,极力捧太子压魏王,这让他也不能袖手旁观,他必须要让长孙无忌受他的影响。但这是高难度的活计,古人不比后人笨,特别是在耍计谋这方面,王易更是拍马都赶不上长孙无忌,他唯一依仗的就是对历史的先知先觉,他依然抱着能影响长孙无忌的念头在做事。
      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间的争斗,在王易看来,几乎是李世民这个当父亲的一手造成的。
      李泰才学不差,且勤勉好学,更厉害的是此人野心不。
      魏王府司马苏勖力劝李泰,古代的贤能王子均招徕学者著书立,让李泰也效仿,这位皇子马上照办,奏请修撰《括地志》,并得李世民同意。李泰借李世民令他修篇《括地志》机会,大开馆舍,广泛延请天下俊彦贤才,魏王府中,人才济济,门庭若市,大有与当年李世民任秦王时候秦王府的气势相比,甚至国库拔付给李泰每月的费用都超过了太子李承乾,进宫见李世民都可以乘舆,朝中已经有多人为此事劝谏过李世民,但李世民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
      李泰曾数次派人招笼王易,甚至亲自上门来动王易,但与上门的太子李承乾一道,他们的劝均被王易所拒,他不想介入到这件一不心就会招来大祸的事中去。
      依长孙无忌所讲,李世民一直没有消除改立魏王为太子的念头。
      让李世民有这念头的,除了李泰会投李世民所好,并表现出不凡的才

第七十七章 山雨欲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