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面,正可李代桃僵,躲过一劫。田齐还拜托高顺,若田齐遇难,好好照顾高卉和田秦。
贾诩见高顺沉默不语,面色难看,继续说道:“狡兔死,走狗烹。这只是主公畏惧不前,不敢扶立少帝的原因之一。自党锢之祸一起,三代天子无嗣而终,皇权继承无序,威严受损,军权旁落,只得扶立宦官与群臣相抗。群臣和权贵暂时蛰伏,但怨气积累,恨意渐生。董卓为乱,废立少帝,天下诸侯是何反应?皆坐看京城之乱,不肯发兵勤王。直到如今,袁绍举义,关东十八路诸侯起兵讨董。可虎牢关前,诸侯陈兵十万,畏缩不前,每天争吵着迎皇室哪位年长宗亲来继帝位。真心想扶立汉室少帝,安定大汉天下的,有谁?主公若举义旗讨董,只怕会被人污蔑,欲挟持天子,继董卓之权矣。与天下人为敌,主公再勇,也需踌躇。时机不到,如何敢轻举妄动。”
高顺面色更加难看,心有不甘的反问贾诩,“以你看来,时机何时可到?”
贾诩轻声一笑,“我等此时追击董卓,就是在为主公创造时机。”
高顺闻言大喜,“你是说我等救回少帝,主公就肯率兵西进了吗?”
贾诩轻笑摇头,“就算救回少帝,主公也不可立即西进。虽然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但木秀于林,必先摧之。少帝所在,必引众人眼目,动则得疚,束手束脚。我们最好置身于后,伺机而动。”
高顺怒目圆睁,拍案而起,将酒杯狠狠砸于地上,“混账子,你是要主公代汉而立,当个奸臣吗?”
贾诩无奈的摇了摇头,“请校尉息怒。文和并无叛汉之心,但也无捐躯尽忠,义无反顾之勇。校尉乃主公至亲,实为一体,千万慎重,不可冲动。”
高顺含泪摇头,喃喃自语,“天下大乱就在眼前。呵呵。主公早在十余年前就曾说过,天下大乱就在眼前啊。”
贾诩上前行了一个揖礼,“战乱一起,群雄逐鹿,谁能复安天下,唯在军权。军权在手,我等可进可退,方能伺机而动。汉室能否复安,全在天意,非人力可为。请校尉暂压怒火。”
高顺出身良家子,父兄皆死于战阵之上,深知战乱之苦。他仰望大帐穹顶,眼前浮现出京城的往日繁荣和如今的断壁残垣,悲从中来。
贾诩也是良家子出身,见高顺泪流满面,心有戚戚,安慰他道:“袁家四世三公,门徒遍布天下。若能真心扶立少帝,再得主公、曹操、孙坚、公孙瓒等将校相助,压服刘氏诸王和州牧,臣服少帝,或许大汉天下还有复安之日。”
高顺轻叹一声,认为贾诩的提议没有丝毫希望。一年的相处,高顺对袁绍失望之极。在高顺心中,能救汉室的只有田齐,再无第二人选。
贾诩对于时局的分析虽然让高顺深感绝望,但也减轻了他对田齐的误解。沉默良久,高顺平复了心中积怨,渐渐恢复了冷静。
高顺不再幻想着一战安定汉室,只希望他这次追击能够取得战果,消除各路诸侯对于董卓河西铁骑的忌惮,唤起各路诸侯的争功之心。
喜欢。
第579章 西击长安(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