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3章 生态构建中的机遇与挑战[1/2页]

重生2015,我的快意人生 爱幻想的信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星耀量子计算实验室里,温度被精确地控制在零下 273 摄氏度,这是一个极其寒冷的环境,几乎接近绝对零度。在这个极寒的世界里,来自欧洲量子物理实验室的汉斯·施耐德教授正全神贯注地盯着量子比特调控系统的显示屏,他甚至屏住了呼吸,生怕自己的任何一个小动作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张华站在观测区外,透过双层真空玻璃,他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实验台上那台巨大的稀释制冷机上。这台价值数亿元的设备,此刻正默默地运行着,它维持着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还要低的温度,为量子比特创造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运行环境。
     就在这时,实验室内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第 387 次测试,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突破 500 微秒!”这个数字如同一声惊雷,在实验室里炸响。所有人都激动不已,因为这个数字意味着星耀团队在量子比特稳定性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此之前,行业的平均水平仅仅只有 100 微秒。
     汉斯教授激动地握住张华的手,他的声音因为兴奋而有些颤抖:“张先生,我们成功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利用超导约瑟夫森结和自主研发的量子纠错算法,成功地延长了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
     “我们将退相干时间延长了五倍!”这个消息如同重磅炸弹一般,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项成果不仅被《物理评论快报》作为封面文章进行了详细报道,更是吸引了谷歌量子 AI 团队的高度关注,他们主动向我们发出了技术交流的邀约。
     就在我们为这一重大突破欢呼雀跃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横跨太平洋的星耀斯坦福联合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博士生林雨桐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脑机接口实验数据,眉头紧蹙,陷入了沉思。
     在研究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漫长道路上,林雨桐和她的团队成员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深度学习模型在面对跨领域任务时,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无论他们如何调整模型结构和参数,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或许我们可以从人类婴儿的学习方式中寻找一些灵感。”在一次项目例会上,林雨桐大胆地提出了这个想法。她认为,人类婴儿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快速地从不同的情境和任务中学习到新知识。如果能够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到人工智能中,或许可以解决目前模型的局限性。
     这个想法得到了团队成员们的一致认可,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验,他们终于成功地催生出了一种名为“星瞳”的元学习算法。
     为了更好地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团队还搭建了一个包含 128 层的异构神经网络架构,并巧妙地引入了认知科学中的“注意力机制”。这个架构和机制的结合,使得“星瞳”算法能够像人类大脑一样,根据不同的任务和情境,动态地调整神经网络的连接权重,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学习和推理。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日夜奋战和不懈努力,34;星瞳34;算法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当它首次在自动驾驶、医疗诊断、金融预测这三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中,都实现了令人惊叹的 90%以上准确

第393章 生态构建中的机遇与挑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