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奶,冬天冷得能把人冻僵,夏天风沙一吹满脸土。对于一个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姑娘,这落差可不是一般大。
     但王昭君没闲着。她不是那种只会哭哭啼啼的弱女子,既然来了,就想办法好好过。她把汉朝的纺织、刺绣技术教给匈奴妇女,让她们能做出更漂亮的衣服;她劝呼韩邪单于少打仗,多搞生产,匈奴人对她慢慢就尊重起来了,叫她“宁胡阏氏”,意思是“带来安宁的王后”。
     更难的是,呼韩邪单于娶了她没几年就去世了。按照匈奴的习俗,“父死,妻其后母”,也就是说,王昭君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这在汉朝人看来,简直是乱伦啊!王昭君受不了,给汉朝皇帝写信,说想回家。但汉成帝回了俩字:“从胡俗。”
     你们说,这是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一个汉朝来的姑娘,在匈奴举目无亲,丈夫死了,还要嫁给继子,换谁谁不崩溃?但王昭君熬下来了。她嫁给复株累单于,又生了两个女儿,继续在匈奴传播汉文化,两边的关系也确实安稳了几十年。
     四、后世的传说:美人儿的故事,咋就成了“工具人”?
     王昭君死后,葬在呼和浩特南边的“青冢”,据说坟上的草到了冬天还是绿的,所以叫“青冢”。但比起她的墓,后人更喜欢编她的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诗人杜甫说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觉得她一辈子都在怨恨;戏曲里说她走到黑龙江边上,掏出琵琶弹了首《出塞曲》,然后投江自尽了;还有人说她其实没嫁给继子,而是偷偷跑回了汉朝……
     为啥这么多传说?因为人们觉得,一个美人儿远嫁大漠,肯定过得不幸福,得给她编点悲情故事,才能显出她的可怜。可咱反过来想,王昭君真的那么惨吗?她在宫里当“透明人”,一辈子见不到皇帝,跟坐牢没啥区别;去了匈奴,虽然日子苦,但成了王后,有了话语权,还能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说不定比在汉宫活得更像个人。
     但历史嘛,有时候就是这样,喜欢把人当成“工具”。汉朝需要边境安宁,就把王昭君推出去当“和平使者”;后人需要歌颂“牺牲精神”,就把她写成一个忍辱负重的悲情美人。可谁又真正在乎过,她作为一个普通姑娘,到底想过啥样的日子?
     五、唠到最后:咱从昭君身上,能悟到点啥?
     现在再看王昭君,我总觉得她像个“叛逆”的姑娘。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没按常理出牌——不讨好画工,不坐等皇帝临幸,而是主动选择了一条没人敢走的路。
     这条路很苦,有语言障碍,有文化冲突,有习俗压迫,但她走下来了,还走出了名堂。就像现在很多姑娘,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跑去创业;离开老家,去大城市打拼;不接受“差不多得了”的婚姻,非要找个真心喜欢的人。
     她们跟王昭君一样,都在赌:赌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赌自己能扛过苦日子。赢了,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输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但至少,她们没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摆布。
     所以啊,下次再有人说“王昭君真可怜,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咱可以多问一句:她是不是也在为自己活?毕竟,在那个没多少选择权的年代,一个姑娘能主动走出那一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唠完了,姐妹们觉得咱这昭君聊得咋样?有没有觉得她跟咱现代姑娘有点像?欢迎来唠嗑啊!)
    喜欢。
  

第52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