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0章 民以食为天[1/2页]

开局软禁诸葛亮 乐双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周瑜攻占涪水关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榜安民。
     兵家相争,于民无罪。
     占领涪水关不是目的,能守住,赢得民心才算成功。
     葭萌关与汉中交界,时常处于混战状态,许多老百姓都前往关内,向西迁徙。
     涪水关,地理位置远离边界,还有涪水经过,老百姓生活条件不错。
     这所说的不错,也仅仅是填饱肚子。
     战争年代,生命朝不保夕,能吃饱饭就是幸福。
     从涪水关往西才算是真正的富庶。
     涪水关的老百姓是没法和成都那边比的,怎么才能最快赢得涪水关老百姓的民心,成了周瑜最棘手的问题。
     在涪水关站稳脚跟,才能去打雒城。
     若不然,雒城攻不下,涪水关再失守,那这几万人马可就陷入被动了。
     其实能最快赢得民心的事周瑜也知道,那就是让老百姓吃饱饭,家家有余粮。
     这可是天大的事,民以食为天嘛。
     而周瑜的想法是,不光让老百姓吃饱饭,还要有钱才行。
     再说周瑜自己也需要军粮。
     老百姓穷的揭不开锅,你哪来的军粮。
     先前的那五万车辎重,除了留一部分做储备物资,还有军队的消耗,再加上资助老百姓一些,可自由支配的已经不多。
     所以周瑜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老百姓既能吃饱饭,还能有钱。
     这样军粮也就不用愁了。
     虽然这个梦想有点大,但是也不一定不能实现。
     因为周瑜在他的登山包里面,发现了两种食材。
     一个是土豆,另一个是辣椒。
     土豆和辣椒是野外活动的人经常带的。
     辣椒可以御寒,土豆方便携带,还不容易坏。
     炒着吃可以当菜,蒸着吃,煮着吃可以当饭,没有锅的话,还可以烤着吃。
     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土豆高产。
     三国时期,老百姓虽然种的粮食花样已经不少,稻,大豆,小麦,谷子都有了,不过受到种植条件限制,高产很难。
     而土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耐旱还不用施加肥料。
     三国时期,也没有什么化肥可用。
     第一步,周瑜先建了一个大棚,建大棚的就是为了快速席苗。
     席好苗之后,就派士兵去翻地。
     然后把席好的土豆苗和辣椒苗中了下去。
     士兵们哪见过辣椒和土豆,收获的时候,可算是开了眼界。
     红彤彤的辣椒,白胖胖的土豆,让大家兴奋了好几天。
     种植成功之后,周瑜先教给了士兵们,然后让士兵分发下去,又教会了当地的老百姓。
     具体工作部署交给了法正,法正以前做过地方官做这事手到擒来。
     老百姓开始还是有疑虑,观望的多,行动的少。
     因为土豆和辣椒以前都没有种过,一个是,不知道能不能有收成,二个是,就是有了收成,吃不完,卖不出去怎么办。
     针对老百姓们的疑惑,法正别出心裁,提出了土豆回购和辣椒回购政策。
     有了法正的回购保证,老百姓们种植土豆和辣椒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整个涪水关,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活动。
     ……
     刘璋听说周瑜杀了杨怀,高沛,占领了涪水关,先是大怒,然后懊悔。

第70章 民以食为天[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