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李禅翻检着云黛的作品,将这些稿子分门别类。
云黛基本完成了一份行卷的内容:策论六篇,传奇十篇,诗七首。这个量的行卷,正常举子也要准备一两年,云黛能在短的时间写成实在难为她了。虽说这与自己严格的督导分不开,但更离不开云黛本身的才华,云黛的见识与学习能力都大大出乎李禅的意料。
尤是以李禅一贯的严苛来看:云黛的这份行卷放在任何一届科考举子中都属上乘。
策论和传奇自不用说,即便是云黛最不擅长的诗词,这几日下来也都写得有模有样:七首诗里,两首求仙问道,三首为途中见闻,另两首写少年任侠。这些题材是李禅精心检选过,既投朝中大臣的口味,也照顾云黛的性情与水平,不至于像写那些怀古诗一般露怯。
李禅望着旁边榻上云黛熟睡的侧脸,没由来一阵安心。与云黛度日如年的感觉不同,李禅这些天十分的满足和愉悦。这不止是自己与云黛之间那点若有若无的情愫,更是因为李禅切实感觉到云黛的聪慧和才华。
短短八天她进步神速如斯,让李禅惊诧又欣喜,云黛与普通举子全然不同:
正因为云黛是女子,父亲又是武将出身,云黛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学习”:这不是说云黛没有文化,而是说她没有像那些举子一样从小把圣贤书奉为圭臬,也就没有了书生常有的迂腐之气。何况云黛虽不知书,却深谙圣贤道理。她自小住在道观里,随着木心道长行医治病,见多了百姓生民的疾苦,比之一般的读书人更能够理解圣人“民为国之本”的含义;加上长久随在父兄身边,亲历地方军政庶务,通阵图,晓兵法,对于藩镇与朝廷的关系的理解更非一般人能够企及。木心道长和他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于她来说,就如同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润物无声的给予她价值千金的宝箱,只是她年纪尚轻,历练不足,所以还没办法全盘理解、融会贯通罢了。经过这段时间的突击,李禅明显感觉到,云黛正在觉醒,她正在慢慢开启怀里的宝箱!
面对这样的云黛,李禅太希望这样的日子长一点儿再长一点儿,不需要多久,她就会成长成一个优秀的……想到这儿李禅心里一滞,自己在胡思乱想些什么,女儿家的如何能当官。
李禅放轻脚步走回书桌边,继续看云黛的行卷:大夏崇信道教,求仙问道的道家诗句多些本也无妨。如今单纯从量上看,诗是已经足够了,但是针对十二月的春会来说却还有些不足:云黛的诗作中没有针对春会的主持礼部尚书蔡尧的。
正在李禅暗暗头疼如何才能投蔡尧所好的时候,郑楚忽然推门而入,满面喜色,声音也已抑制不住,颤着声音叫道:“殿下,捷报!太子在西北大捷了!”
喜欢。
第117章 白虹贯日意冲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