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就是为了为诸君扬名!而诸君扬名的关键,就在这成德之事的策上!”
     房准和杨安然眼中一阵热切,薛霖话里话外的意思,分明就是要利用他兵部侍郎的身份抬举几人。别看他现在只是侍郎,但代理兵部尚书职权的兵部侍郎,比起工部、礼部的尚书还要金贵一些!兵部文会之后自然要有诗集或者文集集结出册,若是自己的策略记录其上流传坊间,加上薛霖真的为他们摇旗呐喊,他们的仕途就不再是镜花水月了!
     “所以,诸君对成德之事有何见解么?”薛霖又笑吟吟的看着众人,“座中的除了诸君,其余的都是某的幕僚,诸君尽可畅所欲言。”
     众人这才知道这些白袍人竟然都是薛霖的幕僚,一时也是讶异不已,此时这些白袍人已经各自展开纸笔,看样子就是要及时记录,把众人文会上的言谈记录下来方便文会后整理成册。
     房准和杨安然守选多年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杜确更不必说,他自负才华却受限容貌,若不是恩科都不能应举,平时自嘲排遣,此时有机会放在眼前岂有放过之理?
     三人于是轮番起来,侃侃而谈。这三人都算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因为“云非墨”的关系对于成德之事更是了解颇深,此刻说来那是条分缕析,见解独特。
     三人之中房准年纪最大,又是名臣之后,加上房准心细如发思维缜密,提出的策略最为翔实,从出兵之前的典论、事前粮草准备,兵马构成,选将用帅,何时出兵,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都有考量,尤其是对于粮草辎重的供应运输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
     薛霖作为兵部侍郎对此是当然多有推演,但此刻听来还是又惊又喜,这房准一人的思虑比起兵部那么多官员幕僚竟是不遑多让,当真是叫人叹为观止;相较之下杨安然才学稍逊,对于成德这样的大策方针难有新意,略略提过之后倒是在讨伐之后的民政、治理上多下功夫,他平民出身,对于庶务竟是极有天赋,细细说来也是叫人耳目一新。
     至于杜确又别是一番议论,他年纪在三人中最轻,不及房准思维缜密,也不像杨安然那样长于民政,但是议论犀利、临机决断却是远胜二人,对与房准凡事都设立两到三套方案却不能抉择的做法,杜确往往稍加权衡就立即得出结论,所以薛霖听了半天倒觉得杜确断事干脆,最对他的胃口。只不过此人面目实在丑怪,就算才学再高仕途也难有进展……
     想到此处薛霖心中一动,这个杜确决断犀利,虽然是名臣世家之后却难得没有一点迂腐之气,与其走科举的路子一辈子蹉跎,不如放在军中做个参军之类,打磨几年或许能成一儒将。只是不知他本人是否愿意。
    喜欢。
  

第230章 各有所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