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整,眉眼间的酒意瞬间消散,“世人皆知河东薛氏乃是太子麾下。太子的未来,就是薛家的未来。本来太子十余年前就已经册为东宫,储位极为巩固,但是近年来朝中暗流汹涌,不仅仅是各地藩镇屡有异动,关键是诸位皇子年岁渐长之后,朝中有些别有用心之人竟然开始串联下注,意图动摇储位。正是有鉴于此,陛下才会让太子迎娶云麟之女,就是为了引卢龙大镇为援,稳固东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云黛暗道:原来如此,怪不得姐姐嫁得这么匆忙。
     其实太子和姊姊的婚事是早就定好的,十几年前云麟带着他们几个子女去洛阳给陛下祝寿时,太子和姊姊很是相得,于是就约为婚姻,只是当时年纪太小,故而约定待到姊姊年满二十岁之时再成婚。
     大夏贵胄之女晚嫁成风,二十以后嫁人乃是常态。两边都是习以为常,太子和姊姊经常书信往来,也算是培养感情。可是几年前皇家突然变了主意,姊姊刚满十七就急急忙忙地嫁给了太子。堂堂卢龙大都督之女,嫁作太子妃却弄得这样匆忙,搞得好像迫不及待似的,当时在很多名门贵族家里还引为笑谈。
     云黛一直以来也是以为太子和姊姊情投意合想要早点成婚以解相思之苦,直到这时才知道原来有这么一层原因,果然如李禅所言,生在贵胄之家,连出嫁的日子都没法选择,又何谈心爱之人呢。
     薛霖继续说:“本来成德王世贞病亡,云麟移镇成德,河朔三镇东宫一举得其二,东宫之位可说稳如泰山。可是不成想太子受臣下蒙蔽,贸然削藩移镇,兼之旱灾席卷大河以北,又有突厥残部进犯西北,以至于中原空虚,藩镇不稳,竟招致大祸。成德之事传到京师,太子殿下还在西北未归,陛下震怒之下,以东宫官员谗言误国为由,将东宫官员全部遣散,十余年来东宫所营建的体系可说已经全部崩溃。这还不算,云麟大都督身死,还被诬成谋反,这罪名若是坐实,别说成德,就连卢龙也是不保。那东宫之位就更难说稳固了。”
     听薛霖这样娓娓道来,云黛才知道这段时间以来朝中还发生了这样多的事情和变化,喃喃道:“薛侍郎是想物色未来的东宫班底?”心中不知怎么想起李禅给她的任务,想来李禅也是想为东宫选才。
     “不错,太子大胜凯旋,回京之后东宫必然要重建,东宫官属人选就是重中之重。”薛霖眼睛看向两人,“这次恩科最初是为了庆祝梅妃成孕,但朝中都知道,这次恩科更是要为东宫储才。而云君你们,就是我选出来的人才。”
     “那为何只选我们几个?举子中还有如谢祎谢公子这般的能人……”云黛突然有些疑惑,既然要为太子选才,找薛岳是因为亲戚,找自己是因为政见和名气,可是东宫官可不是两三个人就够的。薛霖自己是世家出身,为什么办文会却没有请世家大族子弟?
     “某为什么要请他们?”薛霖反问道:“我是世家出身不假,但我是浊官出身,那些人岂会愿意真心看重?至于你说的这个谢祎我也有所耳闻,他是陈郡谢氏子弟,交好的多是南方士族,原本就与我们北人互相看不惯。就算找他们过来他们也未必肯来吧?”
     薛霖有句话没有说出口,太子册立了十多年了,可太子李玄这个人有点特殊,武德充沛但是不善文治。本来武功赫赫当然是好事,自古以来军功最重嘛,但是太子作为未来的国君重武轻文难免不为儒臣所喜。对于儒生来说穷兵黩武一直以来就是贬义词,即便是汉武帝那样的绝世武功都免不了被史书所讥何况别人?太子还没荣登大宝就显露出如此强烈的倾向自然就引起了文官们的警觉和反感。
     三年前,这种声音并不大,彼时吴王尚未离京,还在太子身边尽心辅佐政事。一方面李禅作为太子的兄长能压得住太子的很多“奇思妙想”,另外一方面李禅自己也不同于太子,乃是裴相的得意门生,加上才学出众,一直以来极得儒生和文官们之心,有他在东宫,各项政事庶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任用官员、教化典论也是得心应手,即便偶尔有零星的反对之声,以李禅的手腕自然能将之化于无形。
     可自从吴王离京,东宫没了他这个定海神针,太子行事渐渐开始随心所欲,文武之争在东宫内愈演愈烈,很多自诩清高的文官便开始攻讦太子粗鄙无文,无治国谋略,不堪为国储。而这里面,世家出身,又有科举背景的正是主力。
     最近这些年朝廷上人心思变也有相当一部分这个原因,在这种背景下给东宫找那些世家出身的举子岂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吴王回京以后,薛霖不是没有想去拜会过,一方面是吴王忙得脚不沾地,另一方面,薛霖本身就和吴王不对付,加上他心中总有股隐隐的担忧:吴王李禅这个人能力是绝对没问题的,三年前对太子的忠诚也是毋庸置疑,但是经过那件事以后,谁能知道这个小狐狸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会不会动什么歪心思。
    喜欢。
  

第236章 酒后密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