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中兴四将之中,乃是最后一个向李贤效忠输诚的,而说动崔衡的,恰恰就是太子的生母王皇后。
     崔衡当时任凤翔节度使,坐拥雄兵,却在关中之乱中缨城自守,为得无非就是两个字:“观望”。当时关中局势糜烂,官军各自为战,百姓流离,生灵涂炭,可是这一切毕竟与他无干,就算大夏真的亡了,只要崔氏实力不损,新朝一样需要借助崔氏这样的世家豪门来稳定天下。
     其时李贤已经以都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名领导官军,但是整合军力非一日之功,当大军尽出征讨叛军之时,行营所在的奉天不意为叛军合围,当时李贤的大军都在关洛之间与叛军激战,根本来不及回师救援,眼看奉天即将失守,当时身怀六甲的王皇后缒城而出,孤身单骑数百里到凤翔城搬救兵,观望了近一年的崔衡为王皇后说动,竟然连夜出兵,解了奉天之围,也恰恰是因为崔衡这一有生力量的加入,关中局势才能迅速抵定。
     虽然崔衡后续在平乱过程中也是身先士卒居功至伟,但是对于李贤来说,他对于崔衡却终究是有一点疙瘩的:自己之前不是没派过使者,诏书兵符,亲笔书信乃至于封赏礼物送了不知多少次,都没有打动崔衡,怎么王皇后挺着大肚子过去你倒同意出兵了?
     皇帝并不是不相信王皇后,事实上王皇后也向他解释过,当时自己之所以能说动崔衡绝不是因为自己的口才如何了得,而是恰好说中了崔衡最关心的事罢了。否则以崔衡的见识才华,尤其是听别人舌绽莲花就能俯首听命的?崔衡不同于一般的将领,他虽是武职,却是世家出身,相比较个人荣辱,崔氏一门的利益份量更重。崔衡此人,人如其名,权衡利弊,谋定后动,只有把所有的利弊都放在他的面前,他看清楚了什么对他最有利,他自然就会去做了。
     皇帝对于此深以为然,崔家作为河东豪族,对于朝廷的忠诚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朝廷对崔氏的态度,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他对于崔衡,对于崔家的态度都是倚重,却不过分亲近。好在崔后性格粗疏,没什么心机,这么多年下来也算平安。
     如今看来,是要让崔家进京来了。
     皇帝并没有意识到,他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京中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中兴四将的成员。
     其实除了对于裴济的提防和矛盾,皇帝对于老二也多多少少有一些担心,就算老二本来无心于储位,但是在裴济的撺掇之下能否坚守本心呢?
     好在就目前来看,除了他刚回京有一次半夜去找裴相之外,两人便再无联系了。而且根据仇紫英的回报,当时俩人是不欢而散,至少目前来看老二并未参与到此事之中。
     皇帝李贤抽回思绪,看着在座诸人,今日是家宴,除了裴济、裴耀卿父子,李禅生母元慧妃,还有崔后、李乐和崔衍。
    喜欢。
  

第383章 裴相(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