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放榜第二日举办鹿鸣宴,不仅作为本次主考官的宋濂来了,本地的父母官周知府也来了。
苏州府年产粮食均在三十万石以上,作为本朝的粮仓之一,也是朝廷税款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这两年可谓是风头占尽。
江南一带因着连续两年从春日起就阴雨连绵,洪灾泛滥,只有杭州府因着前朝苏公修缮的水利,受灾轻些,其他几个州府几乎被水淹的颗粒无收。
这时苏州府不仅没有减产,反而有所增收的政绩让周知府得到了皇上的点名嘉奖。周知府没有贪功,在奏折上将来龙去脉一一写清,更是将林栋所书的《元和县乞度牒开杨城湖状》一同上交,直言自己是看到了元和县的修缮成效,才在全境兴修水利。
周知府没有贪功基于三个原因,第一不管是什么原因促成的灾年粮食丰收,这个政绩他是实打实的第一大功,因此并不心疼分给旁人;第二和京城来的宋濂不同,他就是江南人士,对林栋的出身再清楚不过,隐约能猜出来他上面有人;第三就是他的独子并不争气,他还指望着日后林淡平步青云,拉巴一下他儿子呢。
有了周知府的奏折,自然林栋也收到了朝廷的问询折,在写奏折的时候林栋更不会抢儿子的功劳了,他自觉以自己的出身,他的官已经做到头了,大力将自己的儿子夸了一通。
以至于皇上收到折子的时候感叹,“之前只听说这孩子于算学上很有天赋,没想到竟然还懂治水,这倒是于师兄如出一辙了。”
当然了这话林淡并没有听见,如果他听见了,一定会吐槽一句的:好好好,他祖父什么都会,就是可惜不会长命百岁。
鹿鸣宴上,收到了朝廷嘉奖书的周知府,看林淡更是越看越满意,除了可惜不是自己儿子以外,可以说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着林淡。
当然了,这场宴会上受瞩目的本就是前三名,尤其是头名解元林淡。也只有这三个人有资格跟官员们同坐一桌,其他人按照名次依次排序落座。
看似功利但实则也是另种意义上的公平,不看家世相貌,单纯以成绩高低论英雄。不过这新鲜出炉的一百零九名举人,无论坐在那里,都是高兴的,毕竟有了举人功名,就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
相比较于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拘谨,林淡显得要放松一些,因着周维的关系,他与周知府还算熟络,前几年也常在周家用饭。但也只是放松一点而已,昨日参加过鹿鸣宴的朱怀之已经给他恶补了一番,此刻林淡正等着随时被提问。
“诸位都是此次乡试中的才子,你们的策问本官都看过,今日宴会不妨轻松些,作几首诗,贺今日之喜。”周知府其实没有那么擅长作诗,但不愿打破鹿鸣宴作诗的惯例,提议道。
“那就请周大人说个主题,也让咱们苏州的才子好好发挥一番。”宋濂就是个爱作诗的,乐呵呵的附会道。
林淡悬着的心也放下,只是作诗的话还是不错的,他对自己还算有信心。
“即是秋闱,不妨今日就以秋为题作上几首。”
众人一听也不稀奇,都说淡泊名利,但文人参与文会大多是为了扬名,故此虽然这是宴会并非考场,众人也暗暗起了较劲的心思。
考生们更是娴熟,鹿鸣宴作诗是惯例,肯定都是做了准备的,再说能考中举人的有几个没有点才学,平日里的各种主题的诗,随便在脑子里扒拉一下就能有好几首佳作。
第72章 鹿鸣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