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97 章 建立根基[2/2页]

学着做明王 幼儿园宝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   华夏帝国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朱破虏知道,这个帝国的根基并不稳固,华夏内部各民族的融合才刚刚开始,华夏政府机构对各地的统治是比较松散的。一旦有风吹草动,各地随时都有可能各自为政,山头林立。
      好在朱破虏的四大军种,就像一张铁网,扣在碎石之上,暂时保证其稳固。但是,这种形态必然不能持久,二十年,或者三十年,至少目前非常依赖朱破虏和她的王妃们。
      开放性的融合,高效的政府是朱破虏必须建立的,另外还有强大的技术壁垒。春节蜜月过后,由于两位王妃怀孕了,朱破虏又自由了。
      于是他把慕容子涵和裘千仞等人找来,准备计算机和电话的试验。计算机已经能够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朱破虏非常兴奋,慕容子涵等人倒有些担心,这么简单的计算,耗电量巨大,真的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吗?当然这个过程倒是非常奇妙的。
      朱破虏鼓励慕容子涵,做得很好,继续努力。他让慕容子涵继续研究一千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乘除法。另外告诉慕容子涵,把电线可以固定在木板上,按顺序排好,这样排故或者接线,都要清晰很多。慕容子涵等人对朱破虏已经是完全的心服口服,把他当做神一样崇拜。
      裘千仞则将最终定型的电话,给朱破虏展示了一下,可以双向通话,而且说话比较清晰,甚至能分辨对面是谁。慕容子涵觉得太神奇了,他甚至觉得这个电话,要比他的计算机有用的多,不过朱破虏让他继续研究计算机,想着朱破虏自然有他的道理。裘千仞还说,这个电话最远距离可以在五公里的地方通信,再远就信号不清了。
      朱破虏非常开心,当即告诉裘千仞,这个电话可以投产了。所有电话的技术交给通信集团,先在京城的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布线安装。
      然后朱破虏又跟裘千仞去看了一个神奇的东西,电子管。裘千仞告诉朱破虏,按照他的指点,变压器已经研究出来了。通过变压器,他鼓捣出了电子管,裘千仞用电灯泡作为指示,给大家做了展示。一盏很弱的灯,就可以控制另一盏很亮的灯。当然用继电器也能实现这个效果,但那个只能开或者关,这个可以实现线性的变化。
      大家一时没有想到这个朱破虏口中的放大器能有什么作用。朱破虏告诉裘千仞,你那个电话,太远的话,不是信号不清楚吗,还有电线那么粗。你可以在接收端加一个电子管,放大信号,然后这边的人就可以听清楚了啊。
      裘千仞恍然大悟,对啊!他急着就想去做实验,朱破虏叫住他,这个不着急,他回头再去研究。先说说天线的进展,裘千仞告诉朱破虏,好像有反应,但是信号太弱了,说着说着,一拍脑袋,我怎么这么笨呢。这时蓝月也恍然大悟,就是啊,他们琢磨了好几个月了,原来答案就在电子管上!
      朱破虏先让他们直接试验,裘千仞给朱破虏演示了天线的试验,这边发信号,对面那边的灯也会忽闪忽闪地亮,只是由于信号比较弱,两边信号感觉还是不太一样。连电报必须的长短有时候也分不清楚。
      朱破虏看着没有电子管,这个天线还真是不行,想想还是让裘千仞改进一下天线,回头他再来看。朱破虏趁这个时间,跑去找到了汤若望,看他们最新式的照相机怎么样了。汤若望和南怀仁兴冲冲地给朱破虏展示,告诉朱破虏,人像有了,黑白的很清楚,他们还在研究彩色的。还有就是如何小型化。
      朱破虏觉得,现在的工业可能不支持小型化,告诉他俩,小型化不着急,先把照相机弄得再清楚些。彩色照相机也优先研究,原理朱破虏根本不清楚,也只能指望汤若望他去研究了。不过他告诉汤若望,去找朱慈心,把摄像作为一个专业,在华夏科学院设立专门的学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汤若望和南怀仁也可以在东方大学组建相应的学院。
      朱破虏回家把明月找来,和明月照了一张双人照。等相片洗出来以后,明月惊呆了,这画中的自己,和自己简直一模一样,就和真的人一样。回去被众女知道以后,都要和朱破虏照双人照,最后朱破虏没办法,把汤若望叫来,给大家都照了一张,然后照了一张大合影。
      朱破虏让汤若望,筹建一座工厂,生产一批照相机,暂时划归信息集团管理。第一批照相机,发给各大军区,中央机关,用来给重要人员办理新的证件,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冒用证件的问题。以后组建推行到各省,给所有军人、政府职员全部办理证件。
      过了四五天,裘千仞终于鼓捣好了,朱破虏笑着问他,怎么用了这么久?裘千仞不好意思道,他想着效果这么好,便干脆把朱破虏说的电报机造出来了。裘千仞安排了几个人在这边,有安排了几个人到对面的房子里。
      这边的人按照规则,发送了几句话。过了一会儿,对面便把答案发回来了。朱破虏高兴坏了,问裘千仞,这东西能传多远。裘千仞说不知道,还没顾得上实验。
      朱破虏考虑了一下,让顾海川带一些人,继续负责电话的改进和生产。裘千仞和蓝山,不再负责电话,他俩负责电报和电子管的研究和改进。他俩其实心里已经信心满满了,编码很简单。至于天线的信号强弱,实验一下就清楚了。现在经费充足,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天线去试验,他们相信很快就能找到理想的天线。况且朱破虏告诉他俩,天线做的越大,传得越远。另外,根据载波的频率,可以分为短波,中波,长波,至于他们的特性,朱破虏让裘千仞和蓝山慢慢研究,朱破虏只是告诉他们,他们传输的距离,应该是不一样的。
      朱破虏然后又把裘千仞、慕容子涵、汤若望、顾炎武等人叫来,还拿了几个硅片,给他们讲解了晶体管的原理。几人其实啥也听懂,不过汤若望倒是说,你要往这里涂或者渗透东西,他倒是有些办法。顾炎武也觉得这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其他的他就不知道了。裘千仞觉得,如果真想朱破虏说的那样,这个东西其实和电子管有点类似。慕容子涵觉得,这就是个继电器嘛。倒是顾炎武告诉他,这个东西比继电器好玩儿,如果做出来的话。
      朱破虏觉得,看来是有点希望的。于是他把伊丽莎白叫来,告诉他,以后计算机和这个晶体管的研究,计算集团也要参与跟踪,将来做成了,就由计算机团负责生产。项目的研究,暂时有科学院负责。
      开始的时候,大家其实都有点蒙,朱破虏其实也迷糊,大概这个东西他是知道,但是到底里面弄得啥玩意儿,他也不知道了。不过朱破虏除了给大家指明方向之外,另外告诉伊丽莎白和朱慈心,开支不是问题,另外挑选可靠精干的人,扩大研发团队,同时采用各种金属做实验。至于朱破虏印象中的三极管和场效应管,那个搞出来都算。这个事儿,不是一天两天了,裘千仞等人研究去了。当然,他们的第一任务还是鼓捣电报和天线。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的传输距离,简直不要太诱人。
      当然,他们进行的工作,都是华夏的绝密级,包括家人都不能透露分毫。朱破虏隔三差五跑去看看,有时也提提自己的意见。众王妃们现在都迷上了玩儿照相机,家里拍了不少照片,慢慢地他们都学会了照相,甚至算得上是摄影大师了。
      一个多月后,华夏通信集团的电话生产工厂建成了,正式投产电话。第一条线路就是国家议事厅到明王府的电话,众王妃于是又把好奇心从照相机上转到了电话,跑来跑去抱着电话聊天,直到把电话机玩儿坏了,这才消停。好在朱破虏告诉她们,还能生产,不碍事。
      随着电灯的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发电厂的功率越来越大,京城各政府部门学校都已经安装了电灯,大部分的中高档小区也装了。另外主要的道路两边,还有商业街,也都安装了一部分电灯,虽然说不是很亮,但是对老百姓来说,已经是不可思议了。这比月亮不知道要亮多少倍。于是京城的夜市也开始繁华起来了,各种小吃娱乐活动都开始越来越多。
      那些普通人家,有的是装不起电灯,有的是还没条件安装,就先跑到马路上,感受一下电灯的神奇。甚至有很多其他省的百姓,专程跑到北京看电灯。随着电灯的普及,各大工厂也开始实行倒班制,晚上也可以干活了。

第 97 章 建立根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