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女真族本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原来完颜晴本来是不想参加的,据说是为了气某某人才来参加的。参赛时别人都是轻歌曼舞,她却是跳的一个独舞“鹧鸪”,“鹧鸪”是一种模仿鹧鸪的鸟舞,舞蹈的意思是思念爱人的哀思。完颜晴的“鹧鸪”鸟舞加上芦管、方响、筝、笙、箜篌、大鼓、拍板的伴奏下,哀婉凄美,极为动人,获得了四位评委的一致好评,进入前十当之无愧。至于骑马射箭则是所谓的才艺表演。
西夏的也和,擅长西夏伎乐舞。
辽国的萧芳芳,擅长宫廷宴享乐舞。
蒙古的乌力吉巴雅尔,擅长“博”舞。
大理的段七七,擅长阿吒力乐舞。
波斯的阿拉尔罕,擅长胡旋舞。
天竺的夏尔玛,擅长婆罗多舞。
七月七日。这日的临安特别的热闹,大街上人来人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的节日的笑容。为什么呢?因为这天是“乞巧节”。
“乞巧节”可能大家还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说到“七夕节”大家一定都会知道,因为“乞巧节”就是传说中的“七夕节”。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节”也是一个典型的女儿节(那个时候没有三八妇女节)。
这一天,大街小巷都在卖“磨喝药”。磨喝药可不是什么药,而是一种玩偶一种公仔,这么说吧,就是宋朝的芭比娃娃!磨喝药是音乐之神、智慧之神,女儿家都要膜拜它。
这一天的晚上,有女儿的人家都要在庭院里设案献供、焚香祭拜,祈求自己的女儿心灵手巧,然后去抓只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看时,结的网又圆又正,就叫“得巧”。
当然了,没出嫁的女儿们也都要拿出自己收藏的针线,对着月亮进行穿针孔的比赛,据说穿过了针孔就会有一双巧手,所以这项活动就叫“穿针乞巧”。
宋朝的小户人家尤其重视对女儿的培养,女子必须具备良好的女红手艺和庖厨伎艺,这几乎已经成了宋代市民择偶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那个时代的男人一般来说要比今天幸福得多。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在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时,要在银河上搭一座天桥,这需要大量的绳子。于是民间于七夕前夜,要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彩绳,扔在屋顶或窗台上,让匆匆来去的喜鹊和燕子衔去搭桥。七夕更深入静,牛女二星相会时,相传不会撒谎的少女此时躲在花鲜叶嫩的黄瓜架里,可偷听到牛郎织女“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思细语。据说,这一天,连喜鹊和燕子都极少见,那是为牛女相会搭桥去了。
宋朝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代的七夕,是一个非常盛大、隆重的节日。节日的热闹气氛,从农历七月初一就开始了。上自皇宫、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会置办各种时兴物品。
临安城的百姓居民们,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
七月七日晚饭时分,全城的儿童、女子,不论家境贫富,一律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新衣服。富贵人家,就在高楼亭台上安排筵席,男女老少,在一起欢度节日。同时在开阔的庭院中,摆放香案,案上罗列酒菜点心。女孩子排列成行,抬头看着月亮、北斗星,行跪拜之礼,向牛郎织女乞巧——。
第146章 ;七夕乞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