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无涯和明亮两人来到崇德。
崇德县有1000多年的历史,五代十国吴越置。设县治于崇福镇,属杭州。吴越王钱元攘置秀州,为吴越国所辖十三州之一,崇德属之。北宋时赐秀州名为嘉禾郡,崇德县隶嘉禾郡。南宋升秀州为府,改称嘉兴府。嘉定元年,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崇德仍隶属嘉兴。
来到崇德县后,看着两条宽敞的大道,两人有点犯愁。一条官道通往东边,通往嘉定县,一条往南通往苏州。
明亮犹豫了一会,也不知道如何选择。说道;“李兄,现在两条官道,一条往东至嘉定到海边。一条往南至苏州平江府,不知她们是去往何处,不如我先去镇中打探消息,然后再定夺。
李无涯自从知道李师师独自带着两个幼儿辛苦的远行,心里就惦记牵挂不已。看着这两条分叉的官道口,李无涯略一迟疑对明亮说道;“拿舆图来。”
明亮忙中怀中掏出兵部特制的舆图。作为皇城司的快手,而且直属张三,所以才有资格带有舆图。
两人下马来到官道旁的一颗老槐树下,明亮将舆图铺在一处石块上边,李无涯开始仔细观察舆图。
按照舆图上显示,官道往右通往桐乡,海宁,平湖,金山,奉贤。往南通往皂林,震泽,平望,吴望,苏州。
李无涯仔细端详半天,最后将手指指向一个地方笃定的说道;“我们往南行,肯定能找到他们。”
明亮望向李无涯所指的方向,是一片湖泊。这片湖泊极大,占据了舆图南方的一大片地方,这处湖泊就是太湖。
“为何是这里,太湖?”明亮疑虑的问道。
李无涯指着舆图回答道;“你看,官道往东是往桐乡,海宁,奉贤,然后就快到海边了。那里有浦东盐场,袁部盐场,青村盐场等三个盐场,地域环境脏乱,不适合人居。
而往南平望过后就是吴江,不远就是太湖,山清水秀,湖广人稀。师师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一定会往南,而且很有可能会隐居太湖。”
明亮看过舆图再听完李无涯的分析后也是点头,说道;“那我们就往南行。”
二人简单的休息后又踏上了行程。
一路上在驿站补充食物和马匹的草料,累了困了就在荒地野外休息。身为猎人出身的明亮从选夜营宿地,到寻找水源,然后如何防范野兽等危险,都做的井井有条,虽然辛苦但也没有多少事情。李无涯不禁感叹,多亏有明亮这个野外好手,要是自己一个人,可能也会坚持下来,但是肯定没有这么顺利。
三日后,两人到达吴江。这里河流湖泊纵横,到处都是水田,稻田,勤劳的百姓们在农田里耕耘忙绿着,旁边的大树下放着一排装食物的篮子和装水的水桶。
到了吃饭的时间,劳作半天的百姓们就会打着赤脚上岸,来到阴凉的大树下,喝两口凉水,再吃着自己婆姨做好的饭菜。然后就着凉风在树下小憩片刻,一派祥和安逸的江南水乡的生活。
苏州太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就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之称。
这里成为鱼米之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姓的勤劳和创造。古代太湖地区人民创造了“塘浦圩田、桑基渔塘”系统,将原先的泥沼改变成一片沃土。这里的水利修的极好,加上官府的重视和建设,到处都是沟渠,水闸,排水引水渠道和桥梁?靖鄣人??枋?
李无涯指着远方瑶瑶可见的大山的孤影说道;“我们往那,西山。”
明亮点点头,说道;“那是洞庭西山。洞庭西山因四面环湖,而古名“包山”,又因处于洞山和庭山之西,由此得名洞庭西山。位于太湖东南,既是太湖最大的岛屿,也是我大宋内湖第一大岛。
西山历史悠久,相传夏禹在此治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吴王夫差偕西施在此消夏赏月,风景如画。
自春秋至北宋,西山居民不多,所住多为渔民、士兵、隐士、僧尼等,亦少有大的村庄。南宋建炎三年,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移。原是荒洲僻岛的西山,以原北方名门望族为首的居民急剧增多。”
明亮接着说道;“这些都是从皇城司和兵部的档案资料里看过的。北方望族南移后,直接到西山定居的并不多,大部分是先居于苏、杭一带城郊,生活殷实后,遇时局不稳再到西山定居。西山形成了一些大
第154章 ;一路南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