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草原上都没有,显然是不能在草原照搬大唐的租庸调制的。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开始集思广益。
提出的方案也是五花八门,有些还很离谱。
最后,李恪懒得在这事上纠结下去了。
“这样吧,既然他们宁愿做奴仆也要留下,那就以奴仆身份接收,不然他们心里也不会踏实。安排他们去剪羊毛、去作坊做工、去修路,怎么都行。”
“过段时间,颁布一个放良的标准作为参考,比如,工作是否突出,与汉人相处是否融洽,会说多少汉话,有没有与汉人一起过节日,平时是不是穿着汉人服饰等等之类的。达到标准的可以放良。”
“放良的,每户可以分50亩草场,税收按这50亩草场的牲口承载量计算,每年征收承载量的五分之一。想多分草场也可以,超过50亩的部分,另签租用契约,租金收二分之一。”
“耕地的话,按人口算,凡十岁以上,无论男女,每人10亩,税收取产量的五分之一。超过10亩的部分,可另外租,租金为产量的二分之一。”
“耕地第一年需要自己开荒,新开垦的土地收成也不太好,第一年的税就免了。”
“无论是汉人、契丹人,还是奚人,可以自由选择耕地或放牧。徭役也按每年20天吧。”
“另外,一切百姓,必须编户入籍,无条件服从将来的律令。所有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丁,都有义务服兵役,为期五年,如有征召,不得抗拒。”
“把这些公布出去吧,如果还愿意留,那就按这个执行。”
最后,李恪一锤定音。
这个标准,是李恪参考这个年代的粮食产量,和草场承载能力定下的。基本上就是,一年下来的收获,交完税后足够吃喝的,还有小有富余,但是想发财,是不可能的。
一个国家只靠种地、放牧,不可能发展起来的。李恪要求的是,粮食满足军民吃喝就够了。
其余的人,全部集约化管理,利用自己掌握的后世科技,去发展工业、商业,这样才能快速增强国力。
甚至,李恪都想,连土地都不分发,直接统一发展集约化的种植业、养殖业,聘用制加超前农业技术,就能快速积累足够的粮食、肉。
把节省下来的大量人力,投入到工业中去。
可若是这样的话,是不利于积累基础人口的。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完全的雇用制还不熟悉,自己没有土地,心里就不会踏实的。
另外,若把这些部众一直作为奴隶,不给他们个希望,哪天他们感受不到外界的威胁,认为不再需要李恪的保护,或者李恪遭遇危险时,他们就会趁势反叛。
如今,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希望,让他们始终心存念想,并为之争取、奋斗,把他们始终禁锢在为梦想打拼的路线上。
一旦有外界势力要攻击李恪,那么就等于打破他们为之奋斗已久的梦想,他们就会同仇敌忾,奋不顾身的去维护李恪,因为维护李恪,就是维护自己对梦想的信仰,就是维护对梦想的执念。
因此,虽然他们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摆脱奴仆的身份,但有梦想呀,有梦想就有希望。
可若他们真的达到了那个标准,被放良了。
那么,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语言上,或是生活习惯上,都已经融入汉人了,已经过上了优渥的生活,拥有了文明的思想,哪里还愿意跟那些酋长去放羊!?
所以,现阶段就是织梦,画饼,稳住人心,然后慢慢的让其主动被同化。
成功之后,就是普通百姓了,正常纳税就行了。
至于税收,这样的税收标准,相对大唐,乍一看,高了不少。
大唐按政策是每丁分100亩地,注意“每丁”,女人和孩子是没有土地的。
另外,100亩不是实际分到农民手里的,只是帐上的数字。有些狭乡,就是人多地少的地方,远没有那么多的土地能做到每人100亩。
因此,每丁分几十亩是正常情况,甚至更少。
况且,只分给成年男子,但收获的粮食,却是一家人口粮。
另外,李恪没有要什么绢、布、麻、绵之类的,直接免了。对老百姓来说,太麻烦,为了交税,每家都要种一小片,浪费劳动力。
与其这样,还不如集中大面积种植,也方便管理,有利于提高产量。或者把劳动力节省下来,投入到工厂,产出工业品,换回更多纺织品。
整体算下来,税收压力,还是和大唐差不多的。这一政策对大唐有地种的农民是没什么诱惑力的,但对无地农民却极具诱惑力。
等这个政策公布,那些大唐无地的人,说不定会跑来投奔。
政策制定好,各司其职去执行。
第14章 融合同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