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卷 三:(尔虞我诈)第七十四章 :困兽犹斗[2/2页]

兵戎 伐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堵截达头可汗后路的隋军被一支不明归属地突厥骑兵突袭,由于堵截地隋步军没有太关注后面,突厥骑兵只是几个冲锋就焚烧了隋步军的营寨,大量士兵死在马蹄之下。如此堵截达头可汗地一路已经被突破。
      达头可汗得知包围圈有缺口后大喜。他演绎了一次壮士断腕,留下一万骑兵与左武卫所属的骑兵鏖战。自己带着两万余骑兵从突破口撤退,终于从大同城撤到以北的草原边缘进行休整。
      撤到草原边缘的达头可汗没有马上逃进大草原腹地,他与来援的己方后续部队会合,总兵力又到达四万余骑。因为不甘心就此以失败告终决定在草原上等候杨素的左武卫,想要借骑战骁勇的突厥骑兵在草原上击败隋军,然后冲杀进去好好地劫掠一场补回损失。
      杨素得知突厥人逃跑时大为懊恼,他向身在灵州的主帅杨广报告后就又率军追上,想要用胜利雪耻。
      陈宗泽和宇文士及由于都是陌刀军指挥官的关系从头到尾还没有参加过作战,不过他们却是因为一直跟在杨素本军,所以十分了解战事的发展过程。
      他们多次交换意见,陈宗泽也再一次发现宇文士及的不凡。
      宇文士及似乎在军事上有着不错的才能,总是能够在听到军情的第一时间判断出双方的态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大同城战场时,他就说堵截要道的本方军队一定会被突破,结果真的被突破了。他又说达头可汗退到草原边缘时不会就此甘心退走,结果还是被他说中了。
      陈宗泽多次问:“那你为什么不向楚公建议?”
      宇文士及笑着反问:“你认为楚公会听我们的么?”
      答案很是显然,杨素连杨广的军令都不理会,这位楚公怎么会去听他们这些小辈对战局做出什么见解?
      大隋的几个实权人物都像极是偏执狂一般。
      高不必说,这人因为受宠而狂妄自大,几乎除了当今皇帝谁也不给面子,强硬地保证军方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是被世家门阀瓜分得差不多了。
      杨广就更悬乎,只要是认定一件事情,无论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什么,他肯定死不回头。
      杨素呢,这位楚公个性其实还算圆滑,但是和杨家所有人一样,他爱面子,为了面子从不会坦诚错误……
      大军过大同城而不过,连一个都没有留下就导致战后的大同城就像是被遗弃了那般,城墙下的尸体堆积成山,城内被破坏的街道破旧不堪,像是突然被爹娘丢弃那般满城皆泣!
      杨广似乎是在灵州首府等不住了,也可能是为了防止再有大将不听从军令,他思量之后将整个主帅指挥班底搬到了前线,直接就住在最靠近前线的丰安镇总督战事。
      主帅的举动刺激到了三路大军的主将……
      四月,高命上柱国赵仲卿率兵3000为前锋,进至族蠡山(今山西右玉北),与突厥相遇,连战7日,大破突厥;隋军继续追击至乞伏泊(今内蒙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再次大败突厥,俘虏千余人,杂畜万计。
      燕荣,这位本应出现在前线战场的上柱国,他竟是因为一场雨的关系停顿不前,导致杨素的左武卫为了不让达头可汗逃跑,不惜血本地调动骑兵在大同城以北的平原与达头可汗四万骑兵发生大规模交战,最终以战死数千将士、伤者过两万余的惨重代价击败达头可汗,将残余的突厥赶到沙漠旁边围困起来。
      等待陌刀军到达战场时,陈宗泽看到的是战后的一片凄凉景象,还有那被围起来的突厥人。
      杨素再一次聚集众将时,没有得意,相反似乎感到很疲惫?他看着陈宗泽等从头到尾没有机会参与作战的将领:“困兽犹斗!诸君,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陈宗泽、宇文士及、尉迟典、封德章等陌刀军将领目光炯炯地迎上去……
      “明日,你等出战,务必如墙而进,摧毁敌军之营寨,杀绝突厥人!”
      杀绝,这是一个多么令军人为之热血沸腾的词,让长久养精蓄锐等待一战的陌刀军统领们哄然应:“遵命!”

卷 三:(尔虞我诈)第七十四章 :困兽犹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