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六十九节 说服[1/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百六十九节说服
      1936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陈诚将军,对当时新建的德制陆军有下列评语:
      “抗日战争越晚爆发对中国就越有利,因我方可以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如果目前发动,我方一定是处于被动局面,如再迟一年,最低限度我方可有半主动的机会,如迟两年爆发,则我方可以完全掌握主动局面……”。
      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毫无疑问,他很好的说明德国对华援助的影响。
      德国的做法当然令日本恼火,日本最终以退出反共产国际协定相要挟,想说服希特勒下达了停止对华军火供应、撤回在华德国顾问等命令,但这些命令仍一度遭到“亲华派”占上风的德国军方和外交部的强烈抵制。
      迫于军方和外交部的压力,相对比较亲日的戈林,也只能给国防部国防经济处处长托马斯上校发出指令:
      “仍以目前的方式继续与中国的贸易。”
      对于日方的抗议,德国外交部政治司司长魏茨泽克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
      “不仅日本无权控制或质问德国武器输华,就连德国政府亦无权阻止私人对华军售。”
      外长纽赖特也表示:
      “德国武器输往中国,保持适当之限量。中德经济之发展,是基于纯粹商业基础,并非经由德日谈判所能解决。”
      1937年德国以易货供应方式输入中国的作战物资,价值高达8000多万马克,比1936年激增3倍多。1938年7月,美国国务院统计七七事变以来各国输入中国军火的数量,德国仍压倒苏联居第一位,德国当时对中日战争的微妙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德国传统政治精英不仅准确地预见了日本侵华必然导致的远东政治色彩的变化,而且他们一直认为日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中国未必会在中日战争中失败。如果德国外交始终由这批政治精英主导,既能把日本绑在反苏的战车上,又可维持中德邦交,继续从中国捞好处。这对德国的国家利益无疑是最不坏的选择。换句话说,德日同盟实际上存在着一个领导权的问题:是德国主导德日同盟,还是日本主导德日同盟?德国的传统政治精英坚持前一个选择,然而,他们的选择并没有能够成为德国政府的最终选择。
      抗战外交中的中德日三角,在抗战前夜和抗战初期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但许多关键内幕因此一直无从获知。
      德国对华军售与顾问指导,都获得德国政府的核准与支持,尤其是19331938年这五年,中德双方的往来达到高峰,这与当时德国执政的希特勒有极大的关系。
      希特勒于1933年一月当选德国总理取得政权,旋即撕毁凡尔赛合约,开始重整军备扩充军力,对于钨矿砂的输入非常迫切,而德国军火出口对德国经济也甚有帮助,这与中国抗日建军的需要刚好契合,所以中德很快就建立军事经济合作的关系,德国的国防部、外交部、工业界也都非常支持;基本上,希特勒当时对中国、日本分别保持等距的外交关系,尚未因日本而影响对中国的往来。1937年希特勒进军莱茵河沿岸,与英法两国冲突的态势已现,欧洲的局势开始紧张。同年中日开战,德国希望中日争端能和平解决,故令驻华大使陶德曼调解中日冲突,但斡旋并未成功,德国内阁对是否调整对华政策也有争论,不过还是以赞成继续军售的一方占上风,德国武器仍然供应中国,军事顾问也继续在华服务。
      1937年十一月德意日三国签立反共协议,结合成三国轴心的政治联盟,希特勒的态度已明显转变,为实现其侵略计划,决定牺牲与中国的关系改采“联日政策”,期使日本牵制苏俄在远东的力量,以利德国将来在欧洲战线打击苏俄。1938年二月,德国内阁改组,原先对华友善的国防部长与外交部长去职,新任外交部长里宾特甫为亲日派,外交政策也随之修改不利于中国。
      1938年二月,希特勒宣布承认东北的伪“满州国”,并停止中国学生赴德接受相关军事训练,戈林元帅并指示禁止武器销往中国。不过实际上,尽管官方宣布禁售政策,德方还是暗中运交了许多武器、原料、兵工生产机具给中国,有些武器以分解方式出口到中国再行组装,或假称输往第三国再转运至中国交货等方式,继续进行着对华军火销售。后德国政府严令在华军事顾问一律返国,否则视同抗命叛国,法肯豪森等顾问于六月底离华,行前向蒋介石表示绝不泄露所知的中国国防事务,中德间的军事关系至此结束。1939年九月,希特勒挥军波兰,欧洲大战一触即发。1940年九月,德意日三国缔结为期十年的军事经济同盟,德国承认日本在亚洲建立势力范围的领导地位,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结合在全球进行侵略战争。1941年七月一日,德国承认南京“汪精卫伪政权”,中国宣布与德国断决邦交。1941年底,中美英苏联合对轴心国宣战,中德成为敌对国家直至二战结束。
      范哈儿此前并不是很清楚德国政坛高层,不知道他们的派系势力划分。
      但是在这次和纽赖特接触后,他马上就认清了一个情况。
      纽赖特毫无疑问是德国外交精英中的亲华派,而里宾特洛甫这个年青人,则是典型的亲日派。
      在这样的情况,他马上就针对性的,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其实抗战前中德关系的发展,确实是比较不错的相对来说,实际上中国在抗战中的真正盟友美国和苏联,在抗战前表现的却并不善良,或者说友好。而这两个国家,对德国来说,却都是很现实的威胁。
      在现在的德国,真正能说了算的人,只有希特勒一人。
      希特勒现在和苏联、和美国的关系都很不错,但清楚后来历史发展的范哈儿,却是知道,这位元首在很早之前,就把这个两国家,当成了德国潜在的、不得不战胜的敌人。所以,范哈儿现在只要抓住这两个国家说事,就很容易能够引起希勒特的注意。而只要希特勒改变了决定,那不管里宾特洛甫怎么样蹦跳,都不可能改变事实。
      当天,在范哈儿大把金钱的花费下,柏林的各种游说团体、报纸、电台、纳粹党团机构,开始在范哈儿的影响,诉说美苏两国,最希望看到的中日局势,以及最不希望看到的中德关系发展。
      各种编织后的言论和观点,直接开始在纳粹党团高层传播。
      而受德国外交精英们传统的亲华派系影响,这些言论,很快就受到更大规模的散发传播,并被广为认可。
      国际关系最大的特征是弱肉强食,没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纯粹的利益交换。正因为如此,虽然就道义而言,中国是受侵略的一方,理应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但即便是相对而言对中国还算比较友善的美国,也认为中国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不大,由日本人统治中国对美国最有利——同时也对中国有利。
      美国国务院一位官员就断言“中日争端的解决可能对美国的利益有害,最好让日本在一个美国没有重大利益的地区,陷入一场非决定性的斗争”;允许“我们远东政策的原则及和平理想……蒙受进一步小损害”。
      于是,美国以“借刀杀人”为其远东政策的指导思想,一面怂恿日本与苏联和中国为敌,镇压远东的大、小布

第一百六十九节 说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