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都是马来人,语言相通。口口相传,比华夏宣传的作用还好,南部的马来人很快就理解了华夏的政策,并且投入到建设大潮中去。
倒是让郑成功没想到的是,这次竟然抓到不少欧洲人,大都是商人,也有些携带火Q的护卫。葡萄牙人都放了,郑成功告诉他们,不要做损害华夏利益的事情,以后还可以来马来做生意。其他人,都押回天津,由朱破虏处置。
郑成功和王铁柱控制了整个加里曼丹岛之后,闲来无事,帮助苏尚武修建道路和农庄,重新分配土地,恢复民生。
苏尚武对于文莱省的防卫,重新进行了部署。沿海几个大型城市列为防御重点,驻扎玄武军并修建棱堡。其余地方就不派驻军了,辅军全部驻扎在文莱城。以华夏军海军的优势,这些沿海城市几乎不可能被攻克的。这些沿海城市固若金汤了,这个岛就算是平定了,就算有点叛军也翻不起大浪来。
郑成功和王铁柱,看着加里曼丹岛的形势已经基本稳定。俩人便率舰队,和两万玄武军,辅军,前往马来半岛协助周伏海。至于苏拉威西岛,就让苏尚武和张铁枪去解决吧。听说台湾省已基本稳定了,几乎没有什么战事。有了台湾省的帮助,苏尚武解决苏拉威西岛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了。
郑成功和王铁柱听说周伏海正在越南北部作战,当即率军抵挡岘港。周伏海听说俩人是来协助他平定南洋的,自然是非常高兴。
越南北部在他和云贵的围攻下,已经基本平定。但是越南人还是比较顽固的,虽然有些人认同了华夏的政策,但也有不少人还在顽强抵抗。
周伏海在岘港等待郑成功俩人的到来。看到他俩的舰队,也是直呼外行。之前倒也听说过,但是亲眼所见,钢铁巨兽带来的震撼依然非常巨大!
再加上两万玄武军,两万辅军,兵力充足,周伏海有信心两个月内解决战斗。越南这地方,地形复杂,丛林密布,在加上有些人是死硬的顽固分子,也不可轻视。
其实朱破虏也一直有个疑问,越南的国土为啥是狭长的一条,难道发展成方形或者圆形不好吗?后来跟周伏海了解以后,大概有个猜测。越南这个国家,原来实际是依靠华夏文明建立的。当然他的祖宗或者说是统治者,也有可能就是以前的华夏人。所以越南最早的领土就是北部湾一带,而越南和老挝中间有一道山脉,长山山脉。这就导致越南在早期的领土扩张都是沿南海的平原往南,等到他们有实力扩张到老挝,或者技术上可以跨越山脉的时候,各国的领土已经得到认可和确定,没有了扩张的空间。如果再给越南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可能也就没有老挝或者泰国了,越南可能会成为中南半岛一个强大的国家。
当然,这些问题对于朱破虏和周伏海来说,并不重要了。因为朱破虏要将这一地区全部划入华夏的领土。马来半岛已经平定,中南半岛东部和南部也基本被华夏控制。
现在主要是越南西逃的残留势力,还有老挝泰国等国家,在感受到华夏的威胁之后,逐渐靠拢联合,形成一股较强的抵抗力量。
当然这股抵抗力量是以王公贵族和部族首领为主的,毕竟他们的既得利益才是抵抗的根本动力所在。奴隶和贫民百姓,有些是心向华夏的。一方面,唐朝和明朝对各国的影响的余波还在,另一方面,这些地方也有很多人其实也是华夏的远亲。只是朱破虏的彻底消除原有旧势力,包括旧势力特权的政策,触碰到了这些王公贵族的根本,所以他们才会殊死一搏。
那些逃入长山山脉的越南残余,若没有老挝背地里的支持,其实也早就被剿灭了。郑成功和王铁柱听完周伏海的讲述,才发现这里原来还有这么复杂的事情。
不过现在有了大量的生力军,自然要给这些残余势力一记重击。几人经过周密的策划之后,重新拟定了一份平定中南半岛的战略。
谁知就在这时,查理派人送来几个使臣,都是欧洲来的。葡萄牙带队,西班牙英国荷兰都有,原来他们意识到华夏在南洋的战略以及华夏迅速增强的力量后,希望了解华夏具体的战略意图,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他们在南洋的利益。
华夏能得到如此的重视,当然是因为力量。欧洲各种不会尊重弱者,就是因为查理和周伏海等人,在南海彻底剿灭了这些国家的代理人,就是形形色色的海盗,甚至查理和卡特琳娜曾经联手在印度打败了荷兰的舰队,这才得到了欧洲各国的重视。
他们慢慢了解到了葡萄牙和华夏特殊的关系,再加上葡萄牙目前希望得到欧洲各国的支持,这才被推举为使团的团长,来华夏斡旋。
不过他们的到来,也点燃了周伏海的野心。如果能够从印度洋对中南半岛发动进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甚至可以染指孟加拉缅甸一带,无论对西藏的安全还是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周伏海和郑成功等人一同接见了使团,同他们做了初步的沟通。他们可以认可欧洲各国对南洋发展的促进作用,作为交换,欧洲各国也要允许华夏的舰队在印度洋达卡以东地区的自由航行。
经过几轮交锋之后,使团最后同意了这一提议,不过只是口头的同意。后来,他们非常后悔没有将这一提议作为正式的外交文件签署。
周伏海达到他的目标之后,派人将欧洲使团的成员送往天津,因为更多的事情,需要朱破虏来做决定,特别还涉及葡萄牙。
郑成功等人考虑,是否等朱破虏的决定下来之后再行动。周伏海觉得,中南半岛的战略是之前就确定的,无论华夏和欧洲最终的外交协议如何确定,但是在此之前,推进中南半岛的战略只会对华夏更加有利。再说,他不认为朱破虏会轻易地改变中南半岛的战略。
于是,众人确定,立刻准备,三天后出发。
第 105 章 再下南洋[2/2页]